作者: Andrew
長期吃檳榔 口腔硬化難張口(2019/3/1自由時報)
2019-03-01 文/廖明德
55歲李先生因工作關係,長期食用檳榔提神,但一年前開始,他發現口腔黏膜泛白,用手指輕觸,更感受到嘴皮如硬皮,近來張口的幅度開始受限,甚至出現掉牙狀況,導致進食困難。
赴醫檢查發現為口腔黏膜下纖維化(口腔硬化)所致,所幸透過整形外科與牙科團隊合作,總算重現一口好牙,順利張口享受美食。
出現掉牙狀況 導致進食困難
口腔黏膜下纖維化多為嚼食檳榔引起,發生於後牙墊區及頰黏膜,會使得口腔黏膜漸漸從淺紅色變白色,出現反覆潰瘍或水泡,且手指觸摸口腔時,會感覺嘴皮硬如皮革,甚至摸到如蕾絲般的纖維網,最後因張口困難,使得進食緩慢、唾液增加,造成口臭、鼻音,影響正常味覺等情形。
雖然李先生的症狀尚未發展成癌前病變,但也出現掉牙狀況,其他倖存的牙齒也有多顆搖搖欲墜,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經評估,考量患者張口時,上下門牙間距僅1公分,已屬中重度口腔黏膜下纖維化,必須先經由整形外科醫師透過手術放鬆頰部的黏膜,再進行顯微移植,從左手臂前端移植兩小塊皮瓣修補缺損的頰部,術後再搭配復健治療,直到門牙間距增加至4公分,再繼續進行植牙治療。
整形搭配植牙 免於無齒之苦
針對3顆缺牙的部分,牙科團隊先將鈦金屬製的人工牙根,植入缺牙的齒槽骨內,約3至6個月待骨頭癒合後,再於人工牙根上裝假牙,才能兼具美觀與穩定性,也減少日後罹患牙周病的機率,並增加植牙的使用壽命。
建議民眾應戒除抽菸、喝酒、嚼檳榔,適度吃辣,每半年定期赴牙醫接受口腔檢查,每天用餐後徹底刷牙漱口,以維持良好口腔衛生。平時可多補充維生素A和維生素B的食物,如地瓜葉、胡蘿蔔、糙米、豆類等,有助於口腔黏膜上皮修復,及維持上皮細胞功能,就能降低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的風險。
(作者為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牙科主任)
資料來源: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270907
睡眠磨牙症(2019/04/03中時電子報)
2019年04月03日 11:23 趙哲暘
睡眠時,口腔周圍咀嚼肌肉出現緊咬等重複性運動的症狀,發生頻率的高峰一般是在兒童期,但是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2016年,加拿大Mayer P.等人的研究指出,大約有14-20%的孩子有磨牙症狀,磨牙一般認為原因可能是精神壓力、焦慮等心理因素、缺氧與交感神經亢進、舒緩腦壓的自我保護機制,也可能是生長發育的必要過程。
注意力不集中、過動、失眠、睡眠期間腿亂動或亂踢的不寧腿症狀、打鼾、呼吸中止、胃食道逆流和睡眠癲癇或無法熟睡的神經系統疾病都與睡眠磨牙症有關。嚴重打鼾的小朋友,牙齒容易磨耗,甚至容易蛀牙,可見打鼾還是關鍵中的關鍵。
睡眠磨牙症最大特徵是咬牙切齒或磨牙時發出尖銳的怪聲音,一般認為這個症狀與小朋友出現睡眠呼吸疾病有關係。診斷標準如下:
1.睡眠期間出現頻繁的牙齒磨削聲。
2.口內可以看到異常的牙齒咬耗、磨耗。
3.起床時臉頰兩側的咀嚼肌肉短暫疼痛或疲勞。
4.出現牙關緊鎖而無法張開嘴巴的狀況。
我長年專注擴張上呼吸道的牙齒矯正治療,常遇到家長會詢問磨牙的相關症狀,處理原則很簡單:先改善上呼吸道健康,一旦鼻道與咽喉氣道擴張,就能提升身體氧氣的供給量,磨牙症狀往往也會改善很多。
臨床上比較難改善的,通常和頭顱歪斜有關,可以趁小朋友坐正時,觀察他們的眼角外側與嘴角是否上下平行,如果平行,擴張上呼吸道後,磨牙症狀大部分會緩解;如果不平行,治療難度就會提高,除了牙科治療,也會建議到骨科或復健科進行脊椎側彎評估,務必要進行跨科的整合治療。
當小朋友睡覺打鼾嚴重到呼吸暫時停止時,表示睡眠期間出現了間斷性缺氧的狀況,會影響身體的生理功能與生長發育。都是打鼾惹的禍,因為生長因子是在睡眠期間分泌,當嚴重打鼾導致呼吸暫時停止,對整個腦功能都有負面的影響,大腦是身體的中樞系統,其大腦一旦其生長發育受到抑制,對孩子健康的影響,遠超過以往我們對於打鼾好似熟睡的錯誤認知。
一旦有睡眠呼吸中止的症狀出現,就要盡快治療,否則大腦神經元受損,就不容易改善相關腦區的功能。好比老人家出現失智症狀後,就不容易再回復健康,很巧的是,目前學術報告也證明,失智和睡眠呼吸中止有明顯正相關。
我個人的經驗是盡早治療,還是有機會改善。曾有一個幼稚園時期過動的孩子,晚上因為咽喉氣道被腫大的扁桃腺與腺樣體阻塞而嚴重打鼾,只好坐著入睡,經過我為他做牙床擴張治療後,到了國小二、三年級,變成了成績優異、代表參加演講與樂器比賽的資優生,當然,媽媽的用心功不可沒,不過,如果沒有改善上呼吸道健康,孩子的能力也許比較難被開發。
資料來源:https://magazine.chinatimes.com/Medical/20190403001755-300809
植牙後「疏忽口腔清潔」 恐牙周病再來亂(2019/04/03三立新聞)
2019/04/03 06:31:00 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植牙後未做好口腔清潔也會有牙周病!55歲事業有成的徐女士,上、下排牙齒分別有數顆因牙周照護不佳產生搖動,拔除後進行植牙全口重建,不過2年後卻發現吃東西的時候植牙的牙齒會晃動,趕緊回診,醫師將她搖晃的假牙取下,發現其罹患植體周圍炎,造成人工牙根鬆動脫落,耗時2年治療,再次植牙做假牙,之後徐女士認真執行口腔清潔,再也不敢不規律回診了。
醫師宋旻怡提醒,植牙成功率取決於術後照顧,未確實清潔口腔,可能引牙周病發作。(圖/醫師宋旻怡提供) ID-1856590
▲醫師宋旻怡提醒,植牙成功率取決於術後照顧,未確實清潔口腔,可能引牙周病發作。(圖/醫師宋旻怡提供)
替該患者診治的台北慈濟醫院牙科部醫師宋旻怡表示,「牙周病、牙裂、牙齒斷裂、牙根斷裂都是常見缺牙的原因」,若遲遲沒有重建假牙,就會造成旁邊牙齒的移動,時間一久,就會增加填補難度。
植牙、假牙都是以人工治療的方式取代缺牙,需看患者自身條件、對牙齒費用、治療時間的考量來決定,沒有一勞永逸的方式,但無論選擇何種治療,都不能輕忽之後的口腔保健。
以植牙為例,宋旻怡解釋,這是一種以置放人工牙根,再接上假牙取代原本牙齒的方式,「植牙也會有牙周病!」她說,「植體周圍炎」就是牙周病發生在人工牙根上的情形。
宋旻怡提到,許多民眾都以為植牙可以一勞永逸,但文獻統計,植牙成功率約95至98%,不過真正成功與否取決於術後照顧。人工牙根置放後,如果未確實清潔口腔,就有牙周病發作的可能,必須勤刷牙,將口腔內細菌降至最低。
如何做好植牙後口腔保養?宋旻怡建議從下列四種方式著手:
1.確實清潔口腔:植牙雖然不會蛀牙,但仍有牙齦發炎、齒槽骨吸收牙根搖動斷裂,這些都是牙周病的症狀。飲食後,確實利用牙間刷清潔牙縫縫隙,用單束牙刷清潔牙齦、牙面分界處,用軟毛牙刷清潔牙齒表面,清潔動作必須輕柔持久,以免傷害牙齒。
2.少吃堅硬食物:一般植牙後出狀況者,會先呈現在假牙端。堅硬食物除了對牙齒的損耗相當大以外,也會造成咬合的改變,這些磨損其實是對人工牙根端的保護機制,為避免過度磨損傷至人工牙根,建議患者少吃堅硬食物,以維持牙齒壽命。
3.糖尿病的良好控制:糖友雖可在仔細評估後植牙,但血糖一旦控制不佳,會促進牙周組織發炎反應,使牙周病感染情形惡化,進而影響植牙牙根穩定性。此外,其他慢性病如高血壓、自體免疫等慢性疾病患者,也必須密切的控制追蹤。
4.定期回診:口內其他自然牙的咬合會隨著時間磨耗而改變,但人工牙根和假牙改變的程度遠比自然牙來的慢很多。這時很多狀況患者本身無法察覺,加上難免有未被清潔到的口腔角落,因此定期回診,透過醫師評估咬合狀態、調整咬合、協助清潔是相當必要的。
宋旻怡提醒,植牙重建從評估到手術到假牙完成都相當耗時,因此絕不能輕忽術後保養。一旦造成牙周病或假牙損耗需再次植牙,一來身體齒槽骨狀況可能不如以往,二來患者需耗費更多的時間進行評估與修復,得不償失。
資料來源: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521120
不讓亂牙阻礙人際關係 隱形牙套受學生族青睞(2019/2/27 NOWNews)
記者陳鴻謙/台北報導 – 2019-02-27 13:57:14
今年18歲的翁姓少女是大一新鮮人,自入學以來參與許多系上活動,讓她交到不少新朋友,但難為情的是,自己凌亂不堪的牙齒常遭旁人異樣的眼光,不僅給人留下刻板的第一印象,甚至還因此被戲謔的亂取綽號,造成她的尷尬與困擾。由於本身就讀的科系與未來就業的發展都需要與人接觸、合作,為了長遠考量,重新打理門面有其必要,於是決定接受牙齒矯正,告別一口亂牙。
收治翁小姐的牙醫師蔡昀蓉表示,牙齒排列凌亂不整齊、牙齒外翻造成的暴牙等都可以透過齒列矯正加以改善。在齒列矯正的方式上,過去傳統的牙齒矯正是採用金屬材質矯正器,直接黏著固定在牙齒上,放上矯正線,並用橡皮筋將牙齒一顆顆綁好的方式來進行矯正治療。
然而由於傳統固定式矯正的矯正器和鋼線清晰可見,對部分患者來說有影響美觀的考量;另一方面在口中的矯正器及金屬矯正線,也容易磨擦口腔黏膜造成不適的困擾;也較需要較為密集的回診,經由調整金屬矯正線來進行新的矯正進度。再加上清潔方面,傳統固定式矯正由於齒縫間有矯正線,清潔不易,常導致蛀牙或牙周牙齦發炎的問題。以上種種,都是常見造成民眾對於傳統固定式矯正打退堂鼓的原因。
近年來牙科醫療不斷進步,隱形矯正風潮也吹向台灣,有別於傳統矯正,隱形矯正的優點包括:(一)美觀:隱形牙套是透明材質,不影響外在的美觀。(二)舒適:隱形牙套表面光滑,不會刮傷口腔黏膜及臉頰、嘴唇等,舒適度大幅提升。(三)清潔:隱形牙套是隨時可拆下,方便使用牙刷、牙線等清潔工具,能做好牙齒矯正期間的徹底清潔。
蔡昀蓉補充說明,使用隱形牙套的好處是不需要改變原本的生活型態,如一些特殊場合、吃美食、劇烈運動皆可和平常一樣進行。不僅可由患者自行戴上及取下,不需固定在牙齒上,也沒有飲食上的限制,療程期間仍可正常地清潔牙齒、使用牙線,降低蛀牙與牙周病的風險。
蔡昀蓉強調,隱形矯正雖不影響生活及清潔保養,但牙套每天需至少配戴22小時以上,才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由於每個人的牙齒狀況不一,建議想選擇此種矯正方式的患者,應先找專業的隱形矯正醫師進行諮詢,評估口腔狀況是否合適,同時訂做專屬的療程計畫,才能有效改善牙齒問題,重拾美麗笑容。
資料來源:https://www.nownews.com/news/20190227/3245700/
牙齦痛到睡不著、卻沒蛀牙?可能是水喝太少導致唾液腺炎!(2019/2/26 HEHO健康)
2019-02-26
小花最近一直覺得右臉頰腫腫、痛痛的,刷牙的時候右邊的上排臼齒只要一碰到,就覺得疼痛難忍,本來以為是牙齒沒刷乾淨,但隔了好幾天,疼痛感越來越重、甚至晚上會痛到醒過來。但是去看牙醫,檢查半天都沒有蛀牙,醫師建議她做根管治療試試看,不過小花更擔心是不是其他問題還沒檢查出來。
莫名的牙齦痛?
口腔內除了牙齒、牙齦之外,其實還有許多腺體,光是負責分泌唾液的唾液腺,就有腮腺、舌下腺、顎下腺3個部分;而唾液腺雖然沒辦法從外觀看到,卻藏在肌肉底下,有時以為是牙齒、牙齦疾病引起的疼痛,是來自唾液腺的發炎。
唾液腺的發炎有很多原因,可能是唾液腺管路堵塞,造成唾液無法順利流出,引起紅腫熱痛的發炎,或是唾液腺本身受到外來的細菌病毒感染,比如小孩子常見的病毒性腮腺炎等;不過細菌或是病毒引起的唾液腺發炎,多半是急性,很快就可以恢復正常功能,如果是慢性的唾液腺炎,就可能像小花一樣持續痛一星期以上,還會痛到晚上醒過來。
而慢性的唾液腺炎,可能有4個原因,分別是唾液腺狹窄、唾液腺結石、唾液腺囊腫或腫瘤,或是其他身體免疫疾病如修格蘭氏症、頭頸部腫瘤經放射線治療後遺症等。最常見的是唾液腺狹窄跟結石,這2者也會互相影響。
怎麼治療唾液腺炎
因為外觀上沒辦法看到唾腺,所以第一線檢查會用超音波,如果真的找不出原因,或是無法確認狹窄與結石的位置,可以用X光跟電腦斷層;如果想要更精確,可以使用唾液腺的內視鏡,現在的微創手術技術同樣也能利用內視鏡,就將結石去除,或是置放支架將狹窄的管路撐開。
但通常第一線治療不會從手術開始,就像是腎結石、尿路結石一樣,造成唾液腺結石或狹窄的原因,很大一部分也是來自「水喝太少」,導致水中的金屬離子沈澱在管路中,造成結石。再來是有抽菸、嚼檳榔的習慣,導致口腔粘膜持續受到刺激,形成唾液腺狹窄。
什麼時候要懷疑是唾液腺炎
- 牙齦疼痛持續1星期以上
- 超過35歲
- 曾經做過頭頸部的放射線治療
- 有抽菸、嚼檳榔的習慣
- 自己每天攝取的水分(純水)不到1000cc
- 臉頰、下顎、舌頭下方任一處有明顯腫大,並感到疼痛
所以在治療手段上的選擇,第一步是戒除菸、檳榔,再來是規範自己每天要喝足2000cc以上的水分,並適度按摩臉頰,協助結石排出、管道不再狹窄,如果有細菌感染,就再配合抗生素治療。通常病患在1~2天內都會有明顯的改善,就不需要進行手術,除非3、4天之後還是會痛,才要做侵入性治療。
而唾液除了可以幫助消化食物、保持口腔濕潤之外,也含有許多抗體可以保護牙齒、牙齦的健康,所以如果在唾液腺炎還不嚴重的時候覺得可以放著不處理,有可能一起併發牙齒的蝕蛀,到時候治療起來更麻煩,所以如果有久治不癒的牙痛,可以考慮去耳鼻喉科做一下超音波檢查,確認自己是不是有唾液腺的問題。
資料來源:https://heho.com.tw/archives/40317
【網路謠言破解】「假牙」知多少?(2019/2/23自由時報)
2019-02-23 記者王姝琇/報導
謠言1:蛀牙補牙太麻煩,直接拔掉做假牙更漂亮?
解答:錯!假牙在功能與舒適度上遠遠比不上真牙。
隨著科技快速發展,拔牙、裝假牙看似迅速、簡單,又能快速解決疼痛問題,甚至網傳有正妹看到阿嬤的假牙覺得很漂亮,她竟找密醫拔光牙齒只為變美做假牙!星輝牙醫診所牙醫師蕭家輝表示,這是相當錯誤的做法,假牙再怎麼好看終究是假的,有其使用年限,功能與舒適度也遠遠比不上真牙。
蕭家輝說:「若是病齒牙根還能使用,牙醫師會盡可能留住,想辦法以原本的牙根重建牙齒;假設是因齒列不正影響外觀,可透過矯正進行整牙,千萬不可輕率地將牙齒拔除。」蕭家輝強調,牙齒損壞大多是口腔清潔不當引起,應想辦法預防,平日勤於照顧,每半年洗1次牙,做好保養管理才是根本之道。
謠言2:裝了固定式假牙,就不用保養牙齒?
解答:錯!固定式假牙未做好清潔與保養,仍會引起蛀牙等疾病。
固定式假牙是無法自行取下的,可分為牙套和牙橋2大類。牙套指的是利用原本的牙根當支柱,於單顆牙齒上補牙、裝上牙套;牙橋則是多顆相連的固定式假牙,病齒通常已抽掉神經不易感覺疼痛,傳統稱為「缺1顆要做3顆」指的就是牙橋,而多顆相連的牙橋中間並無牙縫。
牙醫師蕭家輝提醒,固定式假牙並非裝上去就一勞永逸,它們是包覆於原本的牙齒上,若沒有做好清潔仍會蛀牙,或引起牙齦炎、牙周病等,假牙的使用年限也依個人清潔程度而有差異,建議選擇刷頭較小(約2齒寬)的軟刷毛牙刷,清潔方式雖與真牙無異,但需以牙線加強清潔,而牙橋不易刷到的死角多,可用牙間刷做清潔,以免牙齒的問題範圍和嚴重程度擴大。
謠言3:配好一副活動假牙可以永久使用?
解答:錯!活動假牙有其使用年限,需定期調整或依狀況重新整做。
活動式假牙是指可自行取下再裝回的假牙,分為局部假牙和全口假牙。許多人認為做一副假牙就可以無限使用,但事實上假牙使用年限與個人口腔清潔、維護及製作假牙技術等多面向有關。牙醫師蕭家輝特別提醒,不少配戴活動假牙的患者反應時間一久容易鬆脫,常是因上顎齒槽骨退化萎縮,影響假牙穩定度得做調整,因此配戴活動假牙者至少每半年就需回診1次,定期調整或依實況重新整做。
針對活動假牙清潔方面,蕭家輝提及,吃完東西後一定要取下用常溫水清潔,避免過度刷洗造成磨損,另常見浸泡醋水、鹽水,甚至以滾水煮沸消毒等錯誤保養方式,都會造成損壞甚至導致滋生細菌,建議選用專門清洗假牙的清潔錠清潔,但配戴前仍需以清水沖洗。
謠言4:裝了假牙就能什麼食物都來者不拒?
解答:不一定!固定式假牙較無影響;活動假牙則需多留意,在剛裝時應避免吃太硬的食物。
牙醫師蕭家輝表示,固定式假牙患者在飲食方面較無影響;但多數牙醫師通常會建議剛裝完活動假牙者,暫時避免吃堅硬或較黏牙食物,是因假牙密合度可能還得再做調整,患者也需時間適應假牙咬合,加上台灣人特別喜歡啃骨頭、螃蟹或甘蔗等,可能造成活動式假牙脫落,或咬合時產生不適感,所以會稍做提醒。
但蕭家輝也強調:「以現在最新3D齒雕技術為例,不需咬模且精準度更高,不少患者反應使用上較無需再調整,並能維持原有飲食習慣,咬堅果都不成問題。」此外,也提醒睡前應將活動式假牙拆下,讓牙齦休息,同時以軟毛牙刷按摩牙齦,讓牙齦保持彈性,才不會加速萎縮。
資料來源:https://m.ltn.com.tw/news/lifeweekly/paper/1269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