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兒童牙科

乳牙早晚會掉「照顧不照顧沒差」 醫師:母湯(2019/05/19聯合報)

2019-05-19 07:02 記者羅真

乳牙早晚會掉,因此不用悉心照顧嗎?牙科醫師表示這是錯誤迷思。一口壞乳牙帶來的負面影響甚鉅,舉例來說,這口壞牙無法撐起整齊恆牙該有的空間,這將使恆牙長得凌亂,更可能因此出現牙周問題、齲齒問題。

衛福部雙和醫院牙科部主任黃茂栓表示,人們口腔中的牙菌斑或唾液中的細菌,經新陳代謝會產生酸,如果沒有好的清潔習慣,就可能使牙齒發生脫鈣與齲蝕。

黃茂栓表示,當乳牙蛀掉了,口腔中的牙菌斑或細菌可能持續影響恆牙的健康,就有研究顯示,乳牙蛀牙的孩子當中,10個有9個未來長恆牙還是會蛀牙。

黃茂栓說,乳牙是人們的第一套牙齒,它撐出來的空間就是未來恆牙的生長空間。倘若乳牙蛀得亂七八糟,未來恆牙也可能因此排列不整齊,影響孩子牙口美觀與自信心。

預防勝於治療,寶寶0到6個月大時,家長就可在寶寶喝完奶後用棉棒或紗布幫他們清潔牙齒、牙齦、舌頭與口腔黏膜;由於這時還沒有長牙,因此還不需要使用強化琺瑯質結構的含氟牙膏。

黃茂栓表示,當寶寶長到6個月以上、長出第一顆牙起,就可開始使用濃度1000ppm以上的含氟牙膏,以濕紗布沾取薄薄一層加以清潔,另,根據研究,3到4成的孩子會把牙膏吞下去,因此牙膏不宜用太多。

同時,這時就可開始看牙醫,每半年進行一次檢查與塗氟。孩子再更大一點點,蛀牙很容易發生在牙齒與牙齒間的鄰接面,因此家長可協助或教導孩子,潔牙工作除了刷牙之外,還要以牙間刷或牙線棒將齒縫間清理乾淨。

資料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7266/3821454

換牙有阻生齒發生 醫:把握6至12歲前黃金矯正時機(2019/04/25聯合報)

2019-04-25 20:45聯合報 記者謝進盛

孩子換牙階段常會遇到牙齒阻生,影響後續咬合、美觀等後遺症,醫師建議,例行性評估有助於降低牙齒阻生帶來的影響,更要把握 6至12歲黃金治療時機,避免花費後續更長治療時間與金錢。

柳營奇美牙醫部齒顎矯正科醫師王崇歷說, 現今牙齒矯正已很普遍,短則1年半,長甚至3年,且以牙齒仍在發育的青少年較為常見,也容易處理,一般而言,在醫院最常見的問題就是牙齒阻生,亦即牙齒長不出來無法萌發到正常位置。

王崇歷表示,所謂牙齒阻生,簡單說就是牙齒生長過程有障礙,常見於乳牙換牙時期,此階段是最佳的評估以及診斷時機,一般是從6歲起第一大臼齒開始萌發,一直到12歲左右最後一顆乳牙脫落後。

而牙齒阻生的原因很多,像是多生牙、囊腫、齒瘤、外傷影響、乳牙滯留不掉、乳牙沾黏或感染等,甚至是乳牙過早脫落,都可能導致恆牙長不出來。

其他,如牙齒胚胎生成位置異常導致萌發路徑錯誤,牙齒牙弓尺寸不協調導致發育空間不足,或是蛀牙引起換牙空間缺失等,這些都有可能造成恆牙阻生。

一般孩童時期常見的阻生齒有上顎的犬齒、正中門齒、以及下顎第二小臼齒。當遇到牙齒阻生卻沒有及時治療就可能會導致一些問題,像是相鄰牙齒因清不乾淨而蛀牙、阻生齒導致相鄰牙根吸收,甚至是牙周問題等。

建議病人盡早發現盡早處理才是正解。但由於牙齒發育時間不同,處理時機點也就不同,例如正中門齒較早,約莫7至8歲可以評估;上顎犬齒適合9歲過後評估;第二小臼齒則是到了換牙晚期11至12歲時評估。

「早期診斷與預防,才是最好的方法。」王崇歷說,如果牙齒萌發有異常或者缺失太久,就應該帶到醫院找齒顎矯正專科醫師做詳細的檢查以及評估。

資料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7266/3777351

獨/最新!學齡前兒童口腔調查 高屏幼童蛀牙數最多(2019/04/06聯合報)

2019-04-06 21:16聯合報 記者鄧桂芬

最新學齡前兒童口腔健康調查出爐,5歲平均蛀牙顆數為3.44顆、蛀牙率為65.43%,和前次調查相比兩者都有減少;另依健保分區調查,高屏區孩子蛀牙顆數最多。

專家提醒,蛀牙顆數進步,但台灣蛀牙率仍遠高於世界衛生組織的要求,呼籲政府協助專業人員進社區,衛教家長幼童口腔預防保健的重要性,以避免孩子牙爛而影響日後健康。

本次研究調查實施方式,主要以口腔檢查並搭配口腔健康習慣調查問卷執行,調查期間為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共計有10145名0到6幼童接受口腔檢查,另對其主要照顧者進行問卷調查。

研究結果顯示,5歲平均蛀牙顆數為3.44顆,比前次調查的5.44顆減少2顆;5歲蛀牙率也從前次調查的79.32%下降至65.43%。

研究計畫主持人、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系副教授何佩珊表示,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學齡前幼童的口腔健康應以5歲做評估基準,因0到4歲為乳牙成長階段,6歲後有孩子開始長恆牙,所以5歲較能看出口腔保健政策是否有效。

「蛀牙顆數和蛀牙率下降是好消息,但不應高興太早。」何佩珊說,口腔保健的目標是讓學齡前孩子不要蛀牙,而不僅是蛀牙顆數下降。世界衛生組織(WHO)甚至訂出2010年5歲兒童無蛀牙率應達90%以上,等於只容許不到一成的孩子蛀牙。

何佩珊解釋,一旦蛀牙了,再蛀牙的機會比完全沒蛀牙者來得高,想辦法讓孩子「不要蛀牙」才是正本清源之道。由此可知,台灣5歲幼童蛀牙率65.43%離WHO的標準還很遠。

值得注意的是,雖孩子隨著成長會開始學刷牙,但仍要靠家長或照顧者從旁協助檢查才能刷得更乾淨,因此家長及照顧者在預防學齡前兒童蛀牙上扮演著關鍵角色。

而且,孩子會在幼兒園也會用早餐、午餐及甜點,若老師沒有認知,在用餐後沒協助孩子刷好牙,都是造成孩子蛀牙的主因。若潔牙乾淨,才能減少牙菌斑及牙結石生成,避免長期下來牙齦發炎,導致青少年出現早發性牙周病問題。

但是,此次調查也發現,45.51%的5歲幼童有輕微牙菌斑及中度以上牙菌斑,代表潔牙不淨。另依健保分區進行分析結果,高屏區孩童蛀牙2.8顆最多,台北孩童1.92顆最少。

何佩珊分析,大台北幼童的照顧者社經地位高、教育程度高且知識訊息充足,對於幼童口腔健康較有認知,當寶寶長了第一顆牙也會開始清潔。

高屏區的城鄉差異較大,部分偏遠地區幼童的照顧者較可能是在社會及經濟上的弱勢族群,以及這些地區牙科診所普遍難尋和交通不便情況下,照顧者比較不清楚如何協助孩子潔牙保健,或想帶孩子看牙卻有心無力。

特別是「不山不市」的高屏鄉鎮區,幼童蛀牙率又特別明顯。何佩珊認為,可能是政府在山地偏鄉區有投入較多資源,加上山地偏鄉的孩童取得甜食鋪貨不如鄰近市區的鄉鎮多,反而使這些在「不山不市」地區長大的孩子口腔衛生問題更大。

「蛀牙防治仍是典型的預防勝於治療。」何佩珊呼籲,國家政策不能再單靠牙醫師,除了幫塗氟及定期口腔檢查,另應在健兒門診提供幼童口腔保健知識,或讓口腔衛生專業人員深入社區,針對照顧者做口腔衛教,才是更有效做法。

資料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7266/3740849

台灣0~6歲兒童近半數蛀牙 牙醫:家長選牙膏注意2件事(2019/3/19今日新聞)

記者汪瑋琪/台北報導 – 2019-03-19 12:09:06

根據衛福部2018年調查顯示,我國0至6歲學齡前兒童齲齒率為47%,平均齲齒顆數為2.31顆,其中5歲兒童的齲齒率,由2011年的79.32%,平均齲齒顆數5.44顆,下降至2018年的64.43%,平均齲齒顆數3.44顆,雖有逐年下降的趨勢,不過鄰近國家,南韓、日本、香港、新加玻,5歲兒童的齲齒率分別為62.2%、39%、55.4%及48.9%,衛福部心口司簡任技正陳少卿對此表示,我國仍有努力空間。

台灣口腔照顧協會理事長黃耀慧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牙醫聯盟(FDI)及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均公認氟化物是既安全又有效的防齲方法,嬰幼兒開始長牙就應至牙醫診所、醫院進行口腔檢查,潔牙時使用含氟牙膏及牙線,及早守護口腔健康,並能教導父母如何協助嬰幼兒做好口腔保健工作。

黃耀慧建議家長,替家中6歲以下幼兒挑選牙膏時,不一定要選擇「兒童牙膏」,選用含氟量超過1000PPM的成人牙膏也可以,但要注意口味須溫和,香精量不宜過高,用量也要特別注意,秉持「3歲以下米粒大,3歲以上碗豆大」的原則,以免孩童誤食,將含氟牙膏吞進肚子,若累積在體內過量,對還未長出的恆齒,可能會有鈣化的影響。

隨我國飲食精緻化,高油糖鹽食物隨處可及,世界衛生組織在2017年指出,「糖」是造成齲齒發生重要因素之一,當口內細菌代謝醣類產生酸時,會造成牙齒硬組織去礦物化,進而導致齲齒。建議民眾尤其是懷孕婦女、嬰幼兒與孩童減少含糖食物的攝取頻率,以降低齲齒發生的機率,維持良好口腔衛生。

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口腔衛生委員會副主任主委李楊鈞表示,遊離糖攝入量過高,不僅增加肥胖風險,也會提升齲齒發生率,而遊離糖分別存在於蜂蜜、糖漿、果汁、濃縮果汁中,建議一天總攝取量在10%以內,若以一天攝取2000大卡的人來說,一天僅能攝取50克糖類;美國兒童牙科醫學會也建議,每天除正餐外,含糖飲食最好在3次以下,應多吃新鮮蔬果,取代加工飲食。

陳少卿也建議家長,為預防嬰幼兒與孩童齲齒,應減少含糖飲食、長牙就要潔牙,每天至少以1000ppm以上含氟牙膏刷牙二次、長牙後,接受定期口腔檢查、洗牙及塗氟服務、出生後6個月後學習使用杯子喝流體食物、出生後72個月至108個月可接受恆牙大臼齒窩溝封填服務;懷孕婦女也要減少含糖飲食、每天至少以1000ppm以上含氟牙膏刷牙二次,並使用牙線清潔、接受定期口腔檢查及洗牙服務、使用氟化物,如氟鹽、含氟牙膏或含氟漱口水、

配合3月20日「世界口腔健康日」,衛生福利部與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攜手合作,自108年03月20日至04月10日,舉辦「2019兒童口腔健康週-孕婦嬰幼兒愛心親善牙醫院所」活動。懷孕婦女及15歲以下嬰幼兒與孩童於活動期間持健保卡至貼有「孕婦嬰幼兒愛心親善牙醫院所」貼紙之牙醫診所、醫院就診,可享免掛號費之福利(須負擔部分健保費用),以實際行動關懷孕婦女、嬰幼兒與孩童口腔健康,建立「長牙即看牙」之正確觀念。

資料來源:https://www.nownews.com/news/20190319/3278410/

兒童牙科 為何需要鎮靜、麻醉?(2019/3/14聯合報)

2019-03-14 09:10 聯合報 劉映汝/臺大醫院麻醉部主治醫師

「麻醉」是一種可以盡量減輕手術或治療過程中的傷害或壓力,以安全度過手術的方法。

臨床上,麻醉醫師會依「病人的狀況」、「要做什麼手術」等綜合評估,使用不同麻醉方式及藥物來完成麻醉,在「安全的前提」下,盡量追求病人的「舒適度」。

「舒眠」、「無痛」,那些是什麼?
「舒眠」和「無痛」都屬於用麻醉藥物去影響大腦造成「失憶」、「睡著」、「不痛」,醫學上正式的名稱叫做「鎮靜」。鎮靜和全身麻醉有許多重疊之處,鎮靜本身亦有輕度、中度、和重度的區別。

「舒眠」、「無痛」、「麻醉」,哪種較好?
許多人會有「舒眠一定比全身麻醉安全」的成見。但是每個病人生理狀況不同,不同的牙科治療也有不同需求,適用的麻醉方式也不同。

牙科麻醉要注意什麼?
牙科治療中經常需要噴水、打磨、張口等動作,都可能造成麻醉狀態下嗆吸、或呼吸道阻塞,因此,麻醉醫師在某些狀況下,會選擇先放好保護呼吸道的管子(也就是「氣管內管插管」),以維持呼吸道安全。在適合的狀況下,也可以選擇其他方式來保護呼吸道:例如好的姿勢擺位、用輔助設備擋住舌頭、積極的吸走水分及口水、靜脈給予減少口水分泌的藥物等等。

身為爸媽可以做什麼?
預防勝於治療,平常就養成孩子對刷牙、看牙齒的正向態度,讓牙齒保健成為小朋友生活的一部分。如果真的需要鎮靜麻醉,選擇兒童牙科醫師及專責的麻醉醫師團隊,術前認真聽衛教說明,了解治療過程與麻醉風險,配合相關注意事項。

資料來源: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68/3695541

3歲蛀牙率6成 只因爸媽做錯這一件事(2019/3/12嬰兒與母親)

2019-03-12 08:53 嬰兒與母親【編訪撰文/游資芸】

3歲孩子蛀牙率高達六成,這些蛀牙的原因,你家寶貝中了嗎?別再存僥倖的心,趕快戒掉這些壞習慣,好好幫孩子正確刷牙,建立護牙好習慣,從小就要做起!

寶寶蛀牙原因大多是因為沒刷牙

寶寶的乳牙雖然才剛長出來,但是,你知道嗎?若是沒有好好保護乳牙,可能很容易會蛀牙喔!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牙科主治醫師沈明萱表示,2011年調查發現,台灣3歲孩子蛀牙的比例高達61%,主要原因多半是爸媽不知如何幫寶寶刷牙,尤其寶寶作息、生活習慣還未完全建立,常喝奶頻繁、多次夜奶,爸媽又不可能半夜幫寶寶刷牙,因而造成蛀牙。

許多爸媽疑惑,遺傳是蛀牙的主因嗎?沈明萱醫師解釋,遺傳雖是原因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因素,蛀牙是很多因素共同形成的疾病,同時還有飲食、刷牙等習慣問題,都是影響孩子牙齒健康的因子。

瓶餵親餵都會蛀牙

不管瓶餵或親餵,只要沒有刷牙,都有可能會蛀牙。尤其當寶寶半夜頻繁喝奶,喝完立刻睡著了,便容易因沒有清潔牙齒而蛀牙,能嘗試改用杯子喝奶,就不會有直接睡著的問題。

1歲後親餵蛀牙率高

沈明萱醫師強調,政府推廣母奶的成效不錯,門診也常碰到親餵寶寶有蛀牙問題。實際上,如果孩子親餵時間延長至1、2歲以上,而且一天好幾次,會比別的孩子容易蛀牙。

不論是親餵或瓶餵,孩子長牙後便要減少夜奶的頻率,因為夜奶後通常不會再幫孩子刷牙。而4至6個月後,寶寶進入副食品階段,主要營養來源已經不是牛奶,會較有飽足感,也較容易睡過夜,如果半夜仍要起來喝奶,不一定是肚子餓,可能是睡眠習慣尚未養成,可同時諮詢小兒科醫師、牙科醫師,共同為孩子提出有效解決方法。

副食品階段後蛀牙問題多

寶寶開始吃副食品後,開始接觸許多不一樣的食物,包含母乳、牛奶與多樣化食物來源,合併其他營養來源和糖分讓寶寶更容易蛀牙,尤其米、麥精很黏,吃完會附著在牙齒上,而孩子不可能像大人一樣會自己剔牙或稍微清潔牙齒,等到爸媽幫寶寶清潔牙齒時,食物已經停留在嘴裡很長時間。因此,不管喝奶、吃副食品後,都要用心幫寶寶潔牙。

寶寶最早4個月開始長牙

何時寶寶會長牙呢?沈明萱醫師表示,一般寶寶約6至8個月長牙,有些寶寶甚至4個月大就會開始長。然而乳牙要長齊,約莫要等到2歲半到3歲。

資料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7027/3690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