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兒童牙科

咬合不正等換牙才就醫就太慢了!牙醫呼籲提前「功能性矯正」(2019/3/7 HEHO)

2019-03-07

許多人都以為兒童接受牙齒矯正最適合的時機,是在乳牙完全脫落,恆齒生長完畢的12歲之後,但是許多兒童的口腔問題,並不全然是靠傳統等矯正器來解決的,爸爸媽媽千萬不要覺得兒童等到12歲以後再看醫生就好。

台北慈濟醫院兒童牙科醫師陳宜宏指出,牙齒的生長發育可分成3階段,第1階段是1-6歲的乳齒列期、第2階段是6-12歲的混合齒列期、第3階段是12歲之後的恆齒列期。像是「咬合不正」這種問題,是指本應上下顎對齊的齒列,因上下牙齒間的咬合關係異常,出現了錯咬(由於下顎骨左右不對稱生長造成的)、開咬(也就是上顎和下顎前面的牙齒完全沒有接觸到)、深咬(上顎牙齒覆蓋下顎牙齒2mm以上)、暴牙、戽斗等情形。這樣的情況應該儘早就醫,而非等到12歲以後才積極治療。

咬合不正矯正可從肌肉訓練開始
陳宜宏指出,「咬合不正除了骨骼遺傳外,最常見的原因就是孩童因不良口腔習慣使嘴部與舌部肌肉失衡而導致上下顎齒槽骨形變。」一般嬰幼兒可藉由吸吮母乳的過程,鍛鍊嘴部與舌部肌肉的平衡,讓上下顎骨骼正常的生長。但兒童若有長時間吸吮大拇指、吸奶嘴、咬異物、用嘴巴呼吸等不良習慣,則會影響軟組織,導致硬組織不當的生長發育。

咬合不正除了影響外觀外,還可能會造成孩童咀嚼功能障礙、發音學習障礙、較易齲齒、甚至成年後造成牙周病或呼吸中止等併發症。過去家長發現孩子有咬合不正情形時,醫師通常會建議定期回診觀察,等到12歲換牙完成再進行矯正,矯正方式則以安裝固定式矯正器或成年後手術治療為主。

陳宜宏舉例,他一名8歲正處於換牙階段的小病人,除了門牙錯咬外、下巴也有些偏移,講話常常會噴口水。陳宜宏讓閔閔配戴功能性矯正裝置,藉由矯正器訓練嘴部肌肉功能,3個月的時間,閔閔的齒列已有明顯改善,嘴巴也比較能閉起來了。

3歲即可開始「早期矯正」
伴隨醫學的發展,「早期矯正」日益被重視,陳宜宏表示:「功能性矯正裝置是在孩童骨骼發育成長階段時,藉由此裝置將口腔結構導引至適當位置,在不施予外力的情況下,搭配運動練習如呼吸練習、唇部運動、舌頭運動來矯正孩童的不良口腔習慣,使失衡的肌肉得以平衡,進而改變上下顎齒槽骨。」

由於功能性矯正裝置可從3歲開始配戴,很容易發生小孩不配合的情況,必須透過家長監控予以協助。陳宜宏指出,國外治療成果顯示,100個孩童中約有80個可矯正成功,而這80個孩童中約有50個需再透過短時間的固定矯正裝置或隱形矯正進行微調治療。

如何判斷家中小孩有沒有需要進行牙齒矯正?或是使用何種技術進行?陳宜宏提醒家長,孩子長牙後即必須每半年定期做口腔檢查,之後若有矯正需要,可適時與牙醫師進行討論,但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正確的口腔習慣,不要讓孩子養成嘴巴開開、咬手指、吸奶嘴、吐舌頭等不良口腔習慣,以免影響口腔與舌部肌肉發育而造成齒列與咬合不正。

資料來源:https://heho.com.tw/archives/40841

美研究顯示:3至6歲兒童約40%用太多牙膏!牙齒易生斑(2019/2/1聯合報)

2019-02-01 08:49聯合報 記者季晶晶╱即時報導

美聯社報導,根據1月31日公布的官方調查,美國有許多小孩刷牙時用了太多牙膏,這樣做會在他們長大後增加牙齒生成斑點或條狀紋路的風險。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調查逾5, 000名3至15歲兒童,發現3至6歲有約40%刷牙時使用太多牙膏,每次牙膏用量是牙刷長度的全部或一半。專家建議牙膏用量不要超過豌豆大小。

芝加哥兒童牙科醫師海斯表示,「氟化物有好處但需謹慎使用」,小孩可能被訓練獨立刷牙,但兒童牙膏嘗起來甜甜的,「你不會想要他們把牙膏當食物吃」,父母最好負責督導刷牙和牙膏用量。

在牙齒生長階段,太多氟化物會導致牙齒出現斑痕和條紋,這被稱為氟斑牙(Dental fluorosis)。

過去的研究顯示,氟斑牙病例在至少過去30年間不斷增加,每5個青少年裡至多有2人受到影響。新的研究並未長期追蹤或嘗試判定,有多少人因為牙膏用量太多致牙齒生成斑點。

資料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6811/3626629

乳齒牙根未拔除 易致牙肉發炎、恆齒歪斜(2019/1/31台灣新生報)

【記者周志祥/台中報導】2019年1月31日 上午12:00

網路影片常見家長拿出千奇百怪工具幫孩子拔牙,看在牙醫師眼裡都擔心可能潛藏口腔健康威脅。黃心若醫師表示,未拔除殘餘牙根可能導致周圍牙肉易發炎浮腫,或繼發恆牙因此歪斜。他建議家長平時應建立孩子固定洗牙習慣,尤其是孩子處於混合齒列時期,如有一張全口X光片供牙醫師參考,將是幫助醫師提前診斷牙齒生長發育問題十分重要的依據。

黃心若指出,大人拔牙風險高於小朋友,其中,常見拔牙後傷口遲遲沒癒合,讓醫病雙方傷透腦筋。他表示,病人有拔牙需求,應事先告知病史、服用長期、短期處方藥甚至中藥,讓牙醫師根據病情、身體狀況及雲端藥歷分析、判斷,以評估是否適合拔牙,避免出現傷口癒合困擾。

黃醫師表示,正接受骨質疏鬆、癌症骨轉移相關治療病人是典型拔牙高風險族群,由於拔牙是需要骨質重新代謝、吸收及再生的機制,接受口服骨鬆藥或施打針劑的骨質疏鬆病人,以及使用「骨轉移」化療藥物治療病人,受藥物機轉影響,病人的骨頭生成代謝機轉都會被抑制,導致拔牙傷口出血或癒合不良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必須由醫師評估拔牙安全性,也要比一般人更勤於回牙科追蹤,積極關心牙齒健康,發現小問題就要趕快治療處理。

黃醫師進一步說明,拔牙後傷口癒合問題往往也跟本身的系統疾病有關,心血管疾病或洗腎這類病人常服用的抗凝血劑就會影響凝血,易造成術後出血,當醫師評估有需要時,會建議病人在拔牙前抽血,決定是否需會診開藥醫師先行停藥,病人切勿自行停藥。肝病病人由於肝功能受損,導致凝血因子異常,較常被忽略也要多注意。

資料來源:https://tw.news.yahoo.com/%E4%B9%B3%E9%BD%92%E7%89%99%E6%A0%B9%E6%9C%AA%E6%8B%94%E9%99%A4-%E6%98%93%E8%87%B4%E7%89%99%E8%82%89%E7%99%BC%E7%82%8E-%E6%81%86%E9%BD%92%E6%AD%AA%E6%96%9C-160000126.html

《謠言終結站》乳牙蛀掉沒關係? 醫:恐影響恆齒生長(2019/1/26自由時報)

2019-01-26 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

現在仍有不少家長認為「乳牙蛀掉沒關係,反正會長新的恆牙」,但牙醫師駁斥此觀念,強調乳牙蛀蝕壞處多多,不但影響外觀、咀嚼、發音,還可能導致恆齒長歪、長不出來,蛀牙嚴重會導致蜂窩性組織炎,甚至敗血症等全身性感染,不可輕忽。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牙醫師洪仲銳說,我國3歲幼兒每10人就有6個蛀牙、6歲兒童更高達8人,兒童乳牙齲齒率居高不下,且有上升趨勢,雖然乳牙使用期限只到恆齒萌出為止,但不能認為乳牙齲齒沒關係,因為過早的乳牙齲齒會影響兒童進食和健康。

洪仲銳說,乳牙齲齒不處理,繼續蛀牙,除了腫痛、發炎,也會影響進食、發音、美觀和恆牙萌發順序,造成孩子到學校不敢露牙、開口笑,嚴重影響社交,而且乳牙可維持恆牙生長功能與空間,乳牙齲齒會導致缺牙,鄰牙傾倒,後續恆牙萌發會長歪或無法萌發,以後恆牙排列凌亂,增加蛀牙及牙周病的機率。

推擠牙胚致長歪或無法萌發
臨床常見乳牙齲齒蛀到神經發炎,產生壓力推擠齒槽骨的恆牙牙胚,就算治療好,恆牙生長順序也會亂長,甚至無法萌發,得做矯正,有的是恆牙埋在骨頭,必須開刀。

洪仲銳說,曾遇過一名3歲男童全口20顆乳牙,有10顆蛀到只剩殘根,無法治療、復形,必須拔牙,平常難以咀嚼吃飯,身材瘦小,後來勉強多保留1、2顆,儘量維持咀嚼功能,但也只能等到6歲長出大臼齒,才能逐漸恢復牙齒功能;另外診間每個月都遇到3、4個小朋友乳牙蛀到感染蜂窩性組織炎,臉腫得像麵龜,必須住院。

長第1顆牙起 每半年須塗氟
洪仲銳強調,乳牙齲齒原因在於沒有好好刷牙、愛吃零食、吃飯吃很久,預防齲齒勝於治療,長第1顆牙後就要每半年看牙醫、塗氟,如果蛀牙也要依齲齒程度做補牙治療、根管治療及適當牙齒復型,及時補救。

他提醒,6個月前嬰兒牙齒還沒長,要用紗布沾飲用水清潔口腔;6個月到3歲,至少睡前、飯後用含氟牙膏刷牙,可由家長幫忙刷;3到6歲讓孩童練習自己刷牙,家長在旁察看或刷完檢查一下,也可開始使用牙線,注意多漱口、少吃甜食,不要口含食物、絕對不要含奶瓶睡覺。

資料來源: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264094

嬰幼兒齲齒不可輕忽 併發蜂窩性組織炎會要命(2019/1/9中央社)

2019-01-09 12:15中央社 台中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牙科醫師洪仲銳今天表示,罹患早期嬰幼兒齲齒的幼童,有少數會合併蜂窩性組織炎,如果沒有給予適當治療,甚至會產生敗血症致命,家長不要輕忽。

洪仲銳指出,一名2歲的女童上週開始食慾下降,近日更出現發燒及上嘴唇腫脹的情形,由媽媽帶來兒童感染科就醫,初步排除是病毒感染引起發燒,經會同兒童牙科診察後,確認是罹患早期嬰幼兒齲齒合併蜂窩性組織炎。

洪仲銳表示,女童經過住院給予抗生素治療,感染問題控制後,再將齲齒的問題處理好才出院。他同時為家長解說,以了解兒童口腔衛生的重要性,平時就要為小朋友做好口腔保健。

洪仲銳指出,早期嬰幼兒齲齒的小患者不少,但只有非常少數的兒童會合併蜂窩性組織炎,此時如果沒有給予適當治療,甚至會產生敗血症。

洪仲銳根據衛福部國健署最新的統計數據表示,在2011年國內3歲兒童齲齒率高達61%、6歲兒童高達79%。這項數據比2006年的還要高,國人蛀牙率持續居高不下,顯示雖然國民的經濟、教育水準越來越高,大家對幼童的照顧也越來越好,但對於幼兒的牙齒保健觀念仍停留在古老的「乳牙蛀掉沒關係、反正會換長成人牙」的錯誤觀念。

洪仲銳認為,齲齒會影響到乳牙的功能如咀嚼、發音、美觀和恆齒良好的萌發順序等,嚴重則會導致蜂窩性組織炎甚至全身性感染。小孩若罹患齲齒,家長可以找專業的牙醫師評估齲齒狀況,決定不同的治療方式,如補牙治療、根管治療及適當的牙齒復型等。

資料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7266/3583075?from=udn-ch1_breaknews-1-cate9-news

乳牙蛀牙沒關係?醫:影響恆齒生長(2018/9/10健康傳媒)

更新時間:2018-09-10 15:13:42 文:陳盈臻(健康傳媒)

許多家長對於幼兒牙齒保健有著錯誤觀念,常會認為乳牙長歪、蛀牙都沒關係,但牙科醫師提醒,乳牙一旦蛀牙,細菌可能感染正在發育中的牙胚,恆牙還沒冒出來,根基就已經出問題。

台灣學童齲齒率相較全球比例偏高,國民健康局2006年和2011年調查發現,3歲到6歲的蛀牙率逐年攀升,從2006年的58%(3歲)、73%(6歲),到2011年增加到61%(3歲)、79%(6歲)。

國民健康署數據顯示,2012年12歲兒童曾有恆牙蛀牙經驗,我國分數高達2.5顆,僅次於菲律賓和柬埔寨,不僅高於世界衛生組織(WHO)訂定的目標2顆以下,也未能達到我國所設定的2.3顆標準。

桃園長庚紀念醫院兒童牙科主任張佩菁表示,幼兒蛀牙率偏高與家長教養態度有關,除了讓孩子少喝含糖飲料、吃糖果之外,還應協助孩子養成正確口腔清潔習慣,因乳牙牙根下方的齒槽骨內有正在發育中的牙胚,若是蛀牙太嚴重,細菌就有機會沿著牙髓腔進入牙根內,讓發育中的恆牙感染蛀牙細菌。

張佩菁指出,齲齒是35歲以前掉牙的主要原因,建議幼兒及成人都應該養「333黃金刷牙法」,也就是「每天3餐飯後要刷牙,要在用餐後3分鐘內刷牙,每次刷牙至少要刷3分鐘」。

此外,張佩菁說明,牙線使用上比較複雜,家長應該鼓勵10歲以下的孩童練習刷牙和使用牙線,等孩子處理完畢後,再幫孩子徹底清潔一次,以補強孩童不足之處。

資料來源:http://www.ntdtv.com.tw/b5/20180910/video/229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