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ndrew

《保健》處置得當根管治療成功率極高(2019/05/21台灣新生報)

◎記者 戎宿安  2019年5月21日 上午12:00

根管治療又稱牙髓病治療或齒內治療,也是俗稱之「抽神經」,這屬於是牙科醫療中諸多細分科之一,根據三總牙髓病科的資料來看,根管治療能夠挽救齒髓組織已受感染或壞死的牙齒能夠繼續留存於口腔中,維持咬合功能,以避免被拔除的宿命。

整個根管治療過程,首先需摘除位於患牙內部已受創的齒髓組織(主要是血管,神經及纖維等結締組織),繼而逐步將該組織原本所在的髓腔空間消毒乾淨,並適當的擴大成形,最後再選用不具刺激性或能與周圍骨組織相容的材質,緻密地封填這個已被清潔成形的髓腔空間。

一般來說,根管治療的過程處置得當的話,根管治療是一個可被預期且成功率極高的醫療行為,這往往是保留牙齒免遭拔除的最後且唯一的選擇。

在開始根管治療前,必要時醫師將會給予局部麻藥注射,若是治療牙因齲洞過深或齒冠結構缺損太大,醫師還會先以銅環帶或適當的復形材料暫時修補該治療牙。隨後安置橡皮防濕布障,以便能夠徹底隔離該治療牙與其他口腔組織,然後才開始進行髓腔窩洞的開擴準備。

偶而在療程中,治療牙會有些許刺痛感或在療程後一至兩天,會有間歇,短暫性的壓痛,不適感,這些都是根管治療的正常反應,與患牙在接受治療前的嚴重情況以及病患本身生物機能的反應有關,並不會影響到最後治療的成功。所以醫師在需要時,會建議患者服用適當的藥劑,而在特殊情況下,若是醫師判斷該治療牙在等待治療時會有化膿的傾向,將會在齒冠上留下一個開放性的窩洞,以防可能隨之而來的劇痛及腫脹,此時便要記得應經常以溫鹽水漱口,以避免該窩洞因食物殘渣或異物堵塞而發生腫痛現象。

在經過傳統根管治療後仍有不適,或患齒有無法接受傳統根管治療的情形,可考慮進行根尖周圍手術,這想手術是在局部麻醉後,將牙齦翻開,少量磨開病灶周圍的齒槽骨,在顯微鏡下,清除牙根尖周圍的病變組織,送交病理檢驗,且切除部分牙根,並對牙根進行逆向根管封填,最後加以縫合。

患者在術後可能有疼痛及腫脹現象,可用藥物及適時配合冰敷及熱敷,來緩解其他可能產生的併發症包括手術區滲血、顏面瘀青、術後感染、部分皮膚感覺麻木等症狀。

資料來源:https://tw.news.yahoo.com/%E4%BF%9D%E5%81%A5-%E8%99%95%E7%BD%AE%E5%BE%97%E7%95%B6%E6%A0%B9%E7%AE%A1%E6%B2%BB%E7%99%82%E6%88%90%E5%8A%9F%E7%8E%87%E6%A5%B5%E9%AB%98-160000058.html

「抽神經」到底在抽什麼?醫「3點解析」:別再誤會了!(2019/05/21 ETtoday健康雲)

2019年05月21日 07:33 文/張添皓醫師

抽神經的「抽」是什麼意思呀?

就是因為早期的時候,誤以為牙齒會痛,就是牙齒裡面那一條神經壞掉,只要抽掉就不會痛了。就像我們屋子裡的電線壞掉,把壞掉的電線「抽」出來就可以了。所以,才有所謂「抽神經」的用詞。

但隨著近代研究進展,對於牙齒裡面的神經,卻已經跟早期的觀點有所不同了。現在我們醫師所說的根管治療、或牙髓處置、牙髓病治療,就是剛剛拖鞋哥口中的抽神經。不過呢,為了溝通方便我們醫師還是常常會用「你的牙齒要抽神經」來表示;這也而常常造成大家醫師病人之間的誤會。

至於拔神經、或毒神經,而已經越來越少聽到了,畢竟時代在進步了。

抽神經的「神經」是不是一條可以被抽出來的東西嗎?
不是的,您所謂的抽神經中的「神經」,學術上精準的稱呼是「牙髓–牙本質複合系統」。

我們一張開嘴巴,看到嘴巴裡面白白一顆一顆的牙齒,其實大多是牙齒的牙冠部分,也就是牙齒的頭。而牙齒的身體與腳〈我們稱之為牙根〉是埋在齒槽骨與牙齦裡面。〈請見下圖〉

 

而牙齒是屬於一種封閉的結構,牙冠外面一層是很硬的牙釉質、與稍微不太硬的牙本質。而牙根外面,則是牙骨質與牙本質結構。整個牙齒內部裡面的空腔,我們稱之為牙髓腔。

這個空腔裡面的內容物,我們統稱為牙髓組織,其中大致包含有神經、血管、淋巴以及其他的附屬組織。最重要的是,牙髓組織與牙本質共同組成的「牙髓–牙本質複合系統」。

 

牙髓–牙本質複合系統有什麼功能呀?
這牙髓組織,負責我們牙齒的一部分感覺、及給予牙齒養分、防衛、生長的一些功能。而這感覺功能,就是讓我們牙痛、牙酸、牙齒敏感、甚至在牙醫師做活髓測試時主要檢測的部分。

而您口中說的「神經」,只不過是這個「牙髓–牙本質複合系統」中,眾多內容物的「其中一種」。不僅如此,這神經也是非常纖細,肉眼根本看不見。

偶而在根管治療過程中,醫師碰巧「抽」出一條粉紅白嫩軟軟像水雉或是一坨紅紅的東西,但這也要運氣夠好,才能完整地拉出這一團東西;這一坨就是混和著「神經、血管、淋巴、感染物質…等」牙髓組織,而不是真的有一條蟲,在把你的牙齒吃到蛀牙。

您應知道的三個關於「抽神經」
●「抽」這個詞,是指「治療」的意思;就是我們現在醫師所說的根管治療、或牙髓處置、牙髓病治療。

●「神經」,只不過是這個「牙髓–牙本質複合系統」中,眾多內容物的「其中一種」。

●「牙髓–牙本質複合系統」負責我們牙齒的一部分感覺、及給予牙齒養分、防衛、生長的一些功能。

作者簡介_張添皓醫師

現職:新竹國泰醫院牙科主任/牙髓病根管專科/顯微鏡輔助檢查暨應用、臺大醫院牙科部兼任主治醫師、臺灣大學牙醫校友總會理事、中華牙醫學會副秘書長、新竹市牙醫師公會理事

學經歷:臺大醫院牙科部專任主治醫師、臺大醫院牙科部總醫師/住院醫師、臺大醫院牙髓病科總醫師/專科醫師訓練、國立臺灣大學牙醫專業學院、德國徠卡顯微認證 (Leica Microscope Dentistry)

專科:中華民國牙髓病學會專科醫師、中華民國家庭牙醫學會專科醫師、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師

資料來源: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90521/1448725.htm

口腔黏膜慢性發炎 民眾切勿自行買藥服用(2019/05/20健康醫療網)

2019-05-20 記者黃翎娟報導

奇美醫學中心牙醫部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邱聖富提醒,當發生不適的口腔症狀時,請先到有口腔顎面外科或口腔病理科的醫院,讓醫師做診斷並治療,切勿自行到藥局買藥塗抹或服用。

一名現年50歲女性,沒有菸酒檳榔習慣,已停經,近期來發現口腔黏膜變得較敏感且粗糙,照鏡子後發現,兩頰口黏膜出現白色網狀條紋,前往奇美醫學中心牙醫部口腔顎面外科就診,主治醫師邱聖富經臨床診斷及切開性切片後確診為口腔扁平苔蘚,經口內膏局部塗抹治療後,症狀已獲得緩解,並定期每3個月於門診追蹤。

口腔扁平苔癬致病原因多 若有疑似症狀應就醫

口腔扁平苔蘚是一種口腔黏膜的慢性發炎,並被認為是和T細胞介導的自體免疫疾病相關,好發於女性(男女比約為1比3~4),發生的比率約為0.5%~2%,而扁平苔蘚也會出現於皮膚、生殖器等部位或是合併發生。出現於皮膚的病灶較容易得到緩解,但若發生於口腔內症狀,常長達數年甚至更長,且較容易復發,口腔內最常出現的位置依次是頰黏膜、舌頭、牙齦。有幾種不同的型態,網狀型、斑狀型、萎縮/糜爛型、丘疹型、潰瘍型、水疱型,韋克漢氏紋為一常見的臨床特徵。

可能的致病的相關因素包含:遺傳基因、自體免疫疾病、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肝炎、壓力、焦慮、憂鬱、牙科材料、藥物…等,但直到目前為止,仍不知道確切的致病原因,病人通常都是沒有症狀的,有些人會有覺得口腔黏膜粗糙或是口乾的不適感,少部分人會覺得疼痛而來求診。

避免不良嗜好 充足睡眠搭配均衡飲食

雖然仍有爭議,目前世界衛生組織把口腔扁平苔蘚認定為口腔癌前病變,其惡性轉變率低,約為0.2%~0.5%,但臨床上仍需與其他惡性轉變率轉高的病灶做區分,經臨床醫師診斷後,需定期3~6個月做追蹤,目前較廣為接受的第一線治療用藥為局部塗抹的類固醇藥膏,其他還有一些免疫抑制劑、抗生素等。

奇美醫學中心牙醫部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邱聖富提醒,當發生上述口腔症狀時,請先到有口腔顎面外科或口腔病理科的醫院,讓醫師做診斷並治療,切勿自行到藥局買藥塗抹或服用,另外平時應注意加強自身免疫力,適量的運動、充足的睡眠和均衡的飲食,並戒掉菸、酒、檳榔等不良口腔嗜好,遠離太燙、油炸或辛辣的剌激食物,以期得到更理想的病情控制。

資料來源: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190

你家牙刷有多髒?三周後細菌驚人(2019/05/20中時電子報)

12:032019/05/20 尉遲佩玉

你家牙刷多久換一次?實驗發現,使用三周後的牙刷,細菌含量竟然高達馬桶水的80倍!若繼續使用,恐讓心臟病風險提高,患有嚴重牙周病的人更可能有致命風險。

每天放入口中的牙刷,用水沖洗就真的乾淨安全嗎?《早安健康》報導,根據國外的牙醫實驗發現,牙刷使用三周後累積的細菌,會讓心臟病風險提高,因為細菌可能從口腔的細小傷口進入血管中,黏附在動脈壁上,造成血管受到壓迫,進而造成心臟病等風險提高。而患有嚴重牙周病的人,心肌梗塞等循環系統疾病發病率恐提高1.5~2.8倍。

至於牙刷用多久需要更換?牙醫師表示,可從刷毛外翻以及失去彈性兩個特徵辨識。研究指出,使用刷毛向外擴散的舊牙刷,和新牙刷相比,清潔力下降40%;而且開花的牙刷很難確實對準牙齒,不但去汙力下降,還有傷害牙齦的風險。牙醫師建議,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一個月換一次牙刷。

資料來源: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90520001708-260405?chdtv

乳牙早晚會掉「照顧不照顧沒差」 醫師:母湯(2019/05/19聯合報)

2019-05-19 07:02 記者羅真

乳牙早晚會掉,因此不用悉心照顧嗎?牙科醫師表示這是錯誤迷思。一口壞乳牙帶來的負面影響甚鉅,舉例來說,這口壞牙無法撐起整齊恆牙該有的空間,這將使恆牙長得凌亂,更可能因此出現牙周問題、齲齒問題。

衛福部雙和醫院牙科部主任黃茂栓表示,人們口腔中的牙菌斑或唾液中的細菌,經新陳代謝會產生酸,如果沒有好的清潔習慣,就可能使牙齒發生脫鈣與齲蝕。

黃茂栓表示,當乳牙蛀掉了,口腔中的牙菌斑或細菌可能持續影響恆牙的健康,就有研究顯示,乳牙蛀牙的孩子當中,10個有9個未來長恆牙還是會蛀牙。

黃茂栓說,乳牙是人們的第一套牙齒,它撐出來的空間就是未來恆牙的生長空間。倘若乳牙蛀得亂七八糟,未來恆牙也可能因此排列不整齊,影響孩子牙口美觀與自信心。

預防勝於治療,寶寶0到6個月大時,家長就可在寶寶喝完奶後用棉棒或紗布幫他們清潔牙齒、牙齦、舌頭與口腔黏膜;由於這時還沒有長牙,因此還不需要使用強化琺瑯質結構的含氟牙膏。

黃茂栓表示,當寶寶長到6個月以上、長出第一顆牙起,就可開始使用濃度1000ppm以上的含氟牙膏,以濕紗布沾取薄薄一層加以清潔,另,根據研究,3到4成的孩子會把牙膏吞下去,因此牙膏不宜用太多。

同時,這時就可開始看牙醫,每半年進行一次檢查與塗氟。孩子再更大一點點,蛀牙很容易發生在牙齒與牙齒間的鄰接面,因此家長可協助或教導孩子,潔牙工作除了刷牙之外,還要以牙間刷或牙線棒將齒縫間清理乾淨。

資料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7266/3821454

口腔隱藏危機超致命!男因一颗壞牙引起「全身中毒」(2019/05/18元氣網)

2019-05-18 12:07 健康珠海人

牙疼不是病,疼起來真要命。

這句話,大家可能理解一樣,認為太誇張了。下面這個故事告訴大家:「牙病是真的可以要命的」

最近就有一位中年男就因為牙病,被醫生做了頸部手術並切開氣管才保住性命。

1、牙疼了幾天,他就全身中毒了
A先生今年41歲,剛來珠海務工不久,還沒有拿到第一個月工資。有一天他覺得有些咽喉疼痛,繼而疼得有點重,感覺牙周還有點腫。他找到一家醫療機構,醫生判斷是細菌感染,給他用了抗生素。

可是過了幾天之後,A先生髮現脖子變得越來越硬,越來越粗,這下他感到形勢不妙。因為他口袋裡沒有多少錢,只好能拖就拖著,想著靠身體能扛就扛過去吧。

又過了幾天。他發現情況更嚴重了。

他吞東西很難吞下去,咽喉開始疼痛,呼吸也很困難,感覺頭昏腦脹,牙疼疼成這樣,他也沒見過,驚嚇之餘,趕緊跑到珠海中大五院治療。

中大五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陳新野見到A先生的時候,A先生的脖子已經腫得快和臉平了,跟他說話,也麻木得沒有表情,脈搏快而弱,呼吸急促,血壓很低。

這是典型的「全身性中毒」的跡象。

通過頸部CT檢查,陳新野發現該患者的咽旁、上縱膈及氣管旁有膿腫。他一眼就判斷出了A先生的真正病因所在。

陳新野醫生反覆追問病史。A先生回憶起發病前,的確是有點牙疼,但並不嚴重,所以沒有在意。A先生患的是「口底蜂窩織炎」,並引發了頸深部膿腫。

2、牙疼怎麼變成了口底蜂窩織炎
A先生的牙疼雖然是源於一顆壞牙,但這顆壞牙卻不是普通的壞牙,它是受到「感染所致」。感染的病菌沿著牙根繼續往下侵襲,牙齒是通過牙根、牙髓與口底相連的。就好像莊稼長在土壤上,往莊稼上倒了一盆髒水,水自然就順著植物的根部往土壤裡滲透。

我們的人體是整個連為一體的,當細菌往下面滲透時,就會順著天然通道繼續向下,很快就會到達口腔底部,演化成口底蜂窩織炎;如果細菌足夠強大,口底並不是終點,會繼續往下。

牙齒的正下方其實就是脖子。肌肉血管外圍包著的是筋膜,筋膜也不是無懈可擊的,中間是有間隙的。細菌穿破了筋膜,順著人體組織的間隙,就像水流順著土壤間隙往下流一樣,很快就侵犯到脖子,演化成頸深部膿腫。

到了這一步,問題就嚴重了。這個時候,A先生因為囊中羞澀,還沒有及時就醫。膿腫形成後,不會向體表蔓延,而是向筋膜間隙播散,影響鄰近的器官。這個時候從外表看,好像頸部表面皮膚沒有什麼異常,但實際裡面的膿腫在發展。膿腫擴展後,擠壓了食管,所以A先生感到吞嚥困難,擠壓了氣管,A先生又感到呼吸困難。

等到食管和氣管周邊的組織被膿腫的時候,問題的性質又變了,食管和氣管所在的位置區域叫「縱膈」。縱膈一旦膿腫,問題更麻煩,必須從外部切開引流了。無論是頸深部膿腫還是縱膈膿腫,都是很凶險的疾病。擺在陳新野面前的是一道棘手難題。

3、醫院啟動緊急搶救程序救了他一命
A先生形勢危急,醫院啟動緊急搶救程序,並組織相關學科會診,完善術前檢查,立即手術。

通過切開引流,減輕張力,醫師手術團隊成功為患者排出了膿液及壞死組織。術後,A先生中毒症狀減輕,無呼吸困難,經1周治療,康復出院。

4、注意口腔裡隱藏的「危機」
最後回答一個問題,A先生的細菌感染是哪裡來的?

其實人體的口腔內本來就有很多細菌,比如常見的「鏈球菌」。在人體免疫力強大的時候,鏈球菌是可以和人體共存的。即使人有壞牙,有感染也可能就侷限在口腔內,吃點藥就好了。

但如果人體免疫力降低,鏈球菌就有可能繼續侵襲其他部位,引起頸深度膿腫。這種膿腫在初期,人體外表看不出來,體檢也不容易發現,只有借助CT和超音波等技術方可明確診斷。

咽喉化膿或牙源性感染如齲齒根尖感染、冠周炎等,這些臨床常見疾病看似都很簡單,實際卻潛藏著不為人所知的危機。

如果人體免疫力低下,感染就會蔓延,引起口底蜂窩織炎;如果還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就會演變成頸深部間隙膿腫,這時病情就會非常凶險,表現為全身中毒症狀和呼吸不暢。一旦膿腫形成,必須要早期手術治療。

A先生就是因為牙疼沒有重視,後期發展成咽旁膿腫,上縱膈及氣管旁膿腫,這種問題臨床已有死亡病例報告。

資料來源: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68/3820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