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牙周病

刷牙流血就是有「牙周病」?30年資深牙醫師:一招教你自我診斷(2019/3/8信傳媒)

陳稚華 2019-03-08 10:14

據統計,台灣18歲以上成人牙周疾病盛行率高達9成,當牙齦萎縮或琺瑯質因酸蝕、刷牙不當而磨損,原本被覆蓋保護的牙本質小管就會暴露,一旦受到外在冷熱刺激,立即產生劇烈酸痛,造成牙齒敏感……

一般人的口腔中,在潔牙後數小時內就有牙菌斑形成,若無法有效控制牙菌斑的量,就會形成慢性且持續性的感染傷口、破壞牙周組織,造成過深的牙周囊袋,而形成牙周病。

早期牙周病不一定會有明顯疼痛症狀,所以常被忽視,通常等到較嚴重、甚至到牙齒脫落,才會有明顯的不適,這就是牙周病的可怕之處。這也使得民眾不免擔心,刷牙流血就要小心是牙周病嗎?怎麼在第一時間就先自我診斷是否有牙周病的風險?

擁有近30年牙醫資歷、現任中華牙醫學會理事長、三軍總醫院牙體復形科科主任謝義興,接受《信傳媒》專訪時一一解釋……

刷牙流血,就要懷疑有牙周病?一招自我診斷

許多人對於「刷牙流血=牙周病」抱著疑問,究竟該如何初步自我診斷是否有牙周病?

謝義興先解釋,初期牙周病徵多表現在牙齦上,如牙齦發炎、流血、紅腫等,刷牙時牙齦也容易出血,甚至平時牙齦也會出血,有口臭等,到中後期可能會出現牙齦萎縮、牙根敏感、牙齒縫隙越來越大、搖動度變大或牙齒位移、咀嚼無力感…等病癥。

「若是正常刷牙的力道應該不會造成出血,有出血基本上就可能有問題,大部分都是發炎所引起的。」他表示,如果刷牙時發現有血絲,可以先自己仔細去看一下是哪個地方出血,可能是牙齦發炎,就要特別注意一下那個地方,「好好刷個5-10天基本上應該不會再流血了。但如果持續流血,有可能就是更深層的牙周病問題,就需要來給牙醫師診斷。」

那麼,牙周病是否一定要透過手術來治療呢?

謝義興表示,會看病人的嚴重程度來決定,如果只是狀況較簡單的牙齦發炎,其實自己刷乾淨就可以了,「但如果自己刷無法清乾淨的,就讓牙科醫師幫你用器械清潔(包括超音波洗牙、深部的牙結石刮除、牙根整平術等)。若是再更嚴重一點的,可能要打麻藥到牙周的深層去括除,但牙周深層括除也有限,再更嚴重的就是把牙肉翻開做手術。」
哪些人容易得到牙周病?小心牙周病會影響到全身…

至於哪些人較容易得到牙周病?

根據統計,除了工作壓力大、生活作息不正常的過勞族之外,不良的生活習慣(包括抽菸、喝酒、吃檳榔)或身體狀況改變(孕婦/糖尿病),這些族群發生牙齦問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數倍,可說是準牙周病候選人。

謝義興表示,牙周病的細菌會順著我們的口腔或經由血液跑到全身,如果有心臟瓣膜或裝支架的民眾,細菌更容易堆積,「有些細菌分泌的毒素也會造成早產,這一類都跟全身性疾病有關係。」另外,牙周病也跟糖尿病有關,「牙周病控制不好,就會造成血糖不容易控制,因為牙齒持續在發炎,發炎分泌的一些物質就會造成血糖不易控制。」牙齒不好還會造成攝取食物容易不平衡,像是堅果類食物可能較無法攝取。

他指出,口腔是一個生態,也是身體最多細菌的地方,有人先天免疫功能較好,較能消滅細菌維持口腔健康,但好好潔牙仍是關鍵,並且應每半年到牙醫師那裡檢查清潔。最後,謝義興也提醒民眾,即使在牙周病治療過後,仍建議病患每3-4個月回診一次,可以及早發現病患是否有自己無法妥善照顧的死角,經由定期檢查發現任何問題,也可由牙醫師適時做清理,「最重要的還是要好好刷牙!」

醫師小檔案_謝義興

現任:中華牙醫學會理事長、三軍總醫院牙體復形科科主任
學經歷: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訪問學者、國家衛生研究院博士後研究、國防醫學院生命科學研究所博士、國防醫學院牙醫學系學士
專長:根管治療、口腔及牙齒疾病診斷、家庭牙醫、一般牙科治療、人工植牙

資料來源:https://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14560

每天刷5次牙仍有牙周病?做到「這2事」才算真正刷乾淨(2019/3/6中時電子報)

18:47 2019/03/06 中時電子報 陳煌祥

刷牙次數的多寡與牙齒是否刷乾淨,並沒有一定的關係。真正的「刷乾淨」,不是只把飯粒、菜渣刷出來就及格。事實上,絕大多數的人並不知道刷牙是要把細菌刷掉,而細菌主要是附著在牙齒與牙齦接合處及牙縫,所以刷牙時,刷毛要碰到牙齦,而且更要用牙線來清潔牙縫,才能真正「刷乾淨」。

大多數的人還是不了解什麼是牙周病,對於偶爾刷牙流血,牙肉腫一下自己就好,並不太在意。事實上,這些都是牙周病的象徵。

沒有控制的牙周病,不只讓牙齦出血、浮腫、牙齒脫落,還可能影響全身的健康。

牙周病十大症狀

以下十大症狀,每次刷牙時多觀察一下,只要有一項打勾,就可能有牙周問題,趕緊找牙醫檢查,以免拖久了症狀惡化。

1)刷牙時牙齦容易出血,甚至平時牙齦也會出血

2)發膿

3)牙齦腫脹變色

4)口臭

5)牙齦萎縮、牙根敏感

6)牙齦有悶悶的痛感

7)牙齒縫隙愈來愈大

8)牙齒搖動度變大

9)牙齒位移或變長

10)咀嚼無力感

資料提供:台灣牙周病醫學會

資料來源: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90306004205-260405?chdtv

牙周病別輕忽!鏈球菌入侵腦膿瘍險癱(2019/1/30優活健康網)

日期:2019.01.30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9歲的徐先生,日前前往中國旅遊時突然感覺右側手腳無力、嗜睡、頭痛。緊急送回台就醫檢查,發現是腦部膿瘍引起。進行「腦部立體定位抽吸手術」,引流並清理膿瘍,並持續給予抗生素治療8周才挽回一命。

腦膿瘍引起顱內壓升高 有致命危機

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部主任邱琮朗說明,腦膿瘍是因為血液將細菌或黴菌帶入腦部組織,進而造成腦部發炎化膿,引起顱內壓升高,有致命危機。徐太太回憶道,在準備回台的前2天清晨,先生突然頭痛、右下肢無力且無法言語,在中國當地就醫,診斷疑似腦部有感染或腦腫瘤,且症狀漸漸加劇並臥床,家人決定緊急回國就醫。

經腦部電腦斷層檢查與核磁共振檢查,邱琮朗發現徐先生左腦枕葉處有個約5公分大的腫塊合併周邊水腫,研判可能是腦膿瘍引起。緊急進行「腦部立體定位抽吸手術」,引流並清理膿瘍,並進行細菌培養,才知感染源為鏈球菌,並持續給予抗生素治療8周,才救回一命。

頭痛、發燒、嗜睡、頸部僵硬疼痛等症狀 須當心有腦膿瘍

邱琮朗主任表示,腦膿痬大部分是多種病菌感染,常導致病人抵抗力弱,致死率高。除必要手術外,抗生素常隨病情調整種類及加重劑量。徐先生疑似牙周病中的鏈球菌侵入腦部,造成腦內枕葉處發炎化膿,甚至感染致腦室。所幸經過2個月抗生素治療及中西醫合療、復健治療,徐先生右側肢體肌力從病後的僅能臥床,逐漸進步至可以行走。

清理膿瘍後幾天,因為膿瘍周邊還有嚴重腦積水,徐先生雖然意識恢復但記憶力不僅大幅減退,說話功能受影響,家人都不認得。又為徐先生進行了腰腹腔引流手術,引流後第2天意識就變得清晰,不僅能跟家人有說有笑,還能試著下床走路。

邱琮朗主任提醒,腦膿瘍沒有有效預防方法,只要出現頭痛、發燒、嗜睡、頸部僵硬疼痛、中耳炎、鼻竇炎等症狀時,應儘早就醫治療,以防細菌或黴菌轉移到腦部,導致發炎化膿。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49030

90%成人都罹患!牙周病可怕在哪?(2019/1/16三立新聞網)

2019年1月16日 下午2:05 記者郭奕均/台北報導

「牙齒痛起來真的會要人命」,小小一顆牙不舒服,恐怕影響一整天作息,因此三立新聞網直播節目《奕起聊健康》找來程國慶牙醫師,要來探討牙周病,因為其實全台灣有超過九成的成人都罹患,只是很多人沒發現,甚至對牙周病根本不了解,長期疏忽下來不只會有「掉牙」危機,還可能引起全身發炎,真的不能輕忽!

程醫師解釋,其實蛀牙和牙周病是不同的,但大多數人對於蛀牙比較熟悉。其實兩者都是細菌引起,但兩種細菌是不一樣的,蛀牙是細菌侵蝕牙齒本身,造成變色、表面凹洞,而牙周病是牙齒周圍的組織被細菌感染,包括牙齦和牙床底下的骨頭,這些都具有支持牙齒的功能,一旦受到破壞,支持牙齒的功能都會受到影響。

程醫師進一步區分,若是細菌感染只侷限在牙肉,還沒感染到骨頭,那就是牙齦炎(輕微牙周病),但若是連牙床底下的骨頭也發炎,就稱為牙周病,「等於是牙齒的根基壞掉,所以有些病人遲遲不來看醫師,直到就診時牙齒都已經快掉了。」

千萬不能輕忽的是,牙周病傷害的可不只是牙齒本身,對全身健康的更有一定程度的傷害,因為若是牙周病的病菌進入血液循環,流到身體其他器官,恐引起一連串發炎反應,而如果心臟有疾病的人,很可能會造成心臟病發作,真的是牽一髮動全身。

但程醫師也提醒,其實不少人牙周病初期沒有症狀,屬於慢性疾病,一開始不一定會出現疼痛的感覺,因此很容易被忽略,錯過早期治療的黃金時間,等到發現明顯症狀時,通常都已經較嚴重了,因此若是發現有一些不對勁的症狀,就要盡快就醫,根治的效果也會比較好,程醫師就提醒以下症狀:

1刷牙會流血

2牙齦萎縮,牙根會露出來比較多,因此會發現「牙齒好像變長了」

3喝冷水、吃冰會痠軟,對溫度比較敏感

4牙齒開始動搖、咬合不舒服

5口臭

因此程醫師建議大家,最好每半年就要到牙醫診所檢查、洗牙,平時也是確實清潔牙齒,一天最好刷3次牙,另外牙周病也是身體抵抗力降低導致細菌感染,所以保持身心健康也是很重要的,適度休息、均衡飲食都是對抗牙周病的方式。

資料來源:https://tw.news.yahoo.com/90-%E6%88%90%E4%BA%BA%E9%83%BD%E7%BD%B9%E6%82%A3-%E7%89%99%E5%91%A8%E7%97%85%E5%8F%AF%E6%80%95%E5%9C%A8%E5%93%AA-060547246.html

【網路謠言破解】「牙周病」4大錯誤觀念(2019/1/12自由時報)

2019-01-12 記者姜凱玲/報導

謠言1:每天勤刷牙就不會有牙周病?
台北慈濟醫院牙科部主治醫師董醒任表示,牙周病是牙齒周圍的疾病,牙菌斑則是牙周病的主要病原,除了會讓牙齦發炎,還會讓牙齒的地基流失,造成牙齒搖動、掉落及口腔殘障等。而勤刷牙卻未正確刷牙,就會造成牙菌斑在口腔堆積,導致牙周病。

 

董醒任說正確潔牙的第一步須選擇刷頭大小、刷毛軟硬皆適中的牙刷,再用「貝氏刷牙法」清潔牙菌斑容易堆積的部位,也就是將牙刷刷毛與牙齒呈45度(較能深入牙溝縫隙),並以輕微的力量在牙與牙之間、牙齒與牙齦交界處、後牙的咬合處刷動,同時配合使用牙線、牙間刷清潔,必要時還可至政府核可單位購買牙菌斑顯示劑,並依據醫師指示使用,評估牙齒的清潔程度。

謠言2:罹患牙周病一定會牙痛?
解答: 錯!牙周病患者不一定會牙痛,尤其是輕度牙周病患者常常沒有明顯症狀。

不少人明明牙齒沒有疼痛的徵兆,但經牙醫檢查後卻赫然發現自己罹患牙周病。董醒任說牙周病初期症狀並不明顯,也較少引起疼痛,察覺有明顯症狀時,往往已造成難以恢復的破壞,因此定期至牙科檢查、洗牙非常重要。

民眾平時自我檢測若有牙齦出血(刷牙時或自發性)、牙齦顏色從粉紅變暗紅、牙縫變大、口臭、牙齒容易對冷熱食物敏感、牙齦紅腫且有膿包等狀況,恐都是罹患牙周病的症狀,建議盡快就醫檢查。但若要正確診斷是否有牙周病,仍須請牙醫師用牙周探測計或X光片做篩檢。

謠言3:使用特效漱口水或牙膏,就可以治療牙周病?
解答: 錯!任何的漱口水、牙膏都只能輔助預防或改善牙周病。

董醒任牙醫師表示,漱口水或牙膏中加入的氯己定、草藥、酵素等消炎抗菌成分,除有抑制牙齦發炎的效果,還有輔助潔牙、預防齲齒、降低牙菌斑等功效,因此是協助預防和改善牙周病部分症狀的輔助工具。

若要治療牙周病,還是需要依靠專業牙醫師用洗牙或特殊的牙周照護來處理,個人平時也應依據醫師指示做好口腔衛生並定期檢查,才可維持牙齒健康。曾罹患牙周病的患者,在治癒後更應正確執行口腔衛生,並定期檢查與照護,以免復發。

謠言4:罹患牙周病就一定要拔牙?
解答: 錯!拔牙不是治療牙周病的第一首選,而是需要依照牙周病的不同情況來治療。

最讓牙周病患者擔心的莫過於是否要拔牙,董醒任說:「輕度患者以常規治療為主,也就是用『洗牙』來清除牙齒表面和牙肉深部的牙菌斑、牙結石,並執行口腔衛生指導。」若細菌已感染到牙根,則要以「牙根整平術」深入發炎底部清潔;較嚴重時才以開刀來翻開牙肉將結石、細菌刮除;而牙齒嚴重搖晃、反覆膿腫的重度牙周病患者,則先由醫師評估風險,再依個人需求選擇保留牙齒或拔牙。

另外,董醒任還分享近年牙科新型的「牙周再生技術」,提供牙周組織再生的空間和機會,讓飽受牙周病之苦的患者有另個選擇,不過缺點是材料較貴,且傷口需細心照料。

資料來源:http://news.ltn.com.tw/news/lifeweekly/paper/1260668

植牙後清潔不乾淨 當心引起植體周圍炎(2018/12/4經濟日報)

2018-12-04 20:58經濟日報 吳佳汾

一位65歲王先生3年前在口內下顎右側臼齒區做了2根植牙。由於病人本身有牙周病的狀況,口腔衛生習慣不佳,這2根後牙的植體已經搖晃,因而到牙科求診。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牙科部楊智仁醫師表示,病人植牙搖晃與牙周病有關。植牙周圍若是清潔不乾淨,也會產生牙周病,造成「植體周圍炎」。而且植牙一旦有牙周病的問題,對支持骨頭的破壞將會比自然牙更嚴重。

所謂「植體周圍炎」就是植牙的牙周病,其產生的原因與牙周病一樣也是清潔不良所造成,使得細菌感染而造成植體周圍組織發炎,導致牙齦和支持的骨頭喪失。

美國牙周病學會研究報告指出,有90%的植體周圍炎,是因為原本病人存在的牙周病未被治療及控制所引起。其他例如咬合力過重、創傷性咬合而造成傷害、不當的贋復設計、殘留的黏著劑等也會造成植體周圍炎。

植體周圍炎的治療方式和一般自然牙的牙周病治療相同,都以去除造成牙周病的病因為主要考量,提供病人正確的口腔衛生指導,必要時以手術方式改善及定期回診。

王先生在接受牙周手術治療及骨粉充填後,植體搖晃的狀況大為改善,植牙的牙周也恢復健康。楊智仁醫師提醒,在接受植牙前需確認全口牙周狀況是否健康,若牙周狀況不佳,要先接受牙周病的治療後,再針對缺牙區做植牙。此外,植牙後的口腔衛生很重要,可提高植牙的存活率,也不易產生「植體周圍炎」而破壞植體牙根周圍的骨頭而造成植體失敗。

楊智仁醫師提醒,在植牙前,除了需接受醫師評估病人全身狀況,包含有無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抽菸等等外,還要與醫師討論有無需要治療的牙周病及口腔衛生狀況,去除這些不利因素後,再對缺牙區植牙,植牙後仍需注重口腔衛生,這樣的植牙才能一勞永逸,永久保固長長久久。

資料來源: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1800/3518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