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兒童牙科

兒童撞掉恆牙 塞回去還有機會救(2017/12/6聯合報)

2017-12-06 21:06 聯合報 記者劉嘉韻

孩子牙齒掉了,家長總有兩樣情,如果乳牙自然脫落,代表孩子的恆牙可能要長出來了;如果是恆牙撞斷或是撞掉了,通常要憂心後續如何補救。

8歲的游小弟正在學習溜直排輪,但某次不小心跌倒,一站起來不但整張嘴巴都是血,剛長出沒多久的大門牙也給撞斷了,讓父母急得趕緊帶孩子掛急診求救。

台大醫院兒童牙科主治醫師王姻麟表示,常有孩子因為意外、外力碰撞而造成剛長出的恆牙斷裂或脫落,而根據丹麥研究,如果在60分鐘內「黃金時間」,把脫落的牙齒塞回去齒槽,再緊急就醫,「種」回去的成功率非常高,臨床有恆牙脫落而成功種回的個案。

兒童在成長階段活潑好動,難免因意外把牙撞掉了。王姻麟說,常見的碰撞意外包括運動傷害、跌倒、交通意外等等,像是打棒球、溜直排輪、騎腳踏車跌倒受傷等,因為外力撞擊而使得牙齒受損,有些是把恆牙撞缺了一角,就需要透過補綴回覆牙齒原型,有時是牙齒整顆脫落。

對於牙齒整顆脫落,王姻麟說,丹麥臨床研究發現,最立即且有用的處理方式就是當下「塞回去」,成功的機率最高,當然這得評估脫落的環境是否衛生、傷口有無細菌感染等;牙齒與牙齦分開的時間越長、種回去成功的機率也就越低,一般來說,60至90分鐘內為黃金期。

孩童因外力撞擊造成牙齒,最常發生的地點是學校,但有些學校老師或保健室護理師,會仔細的把脫落的牙齒洗乾淨,再用面紙包好,讓孩子帶去就醫;王姻麟表示,這樣過度處理,會把牙齒上的表皮細胞一併沖掉,反而使得整顆牙齒「沒救了」,無法植回,必須裝假牙或植牙。

如果牙齒脫落時,在可以忍耐疼痛的範圍,建議先把牙齒塞回去,再立即就醫,後續「種活」的成功率最高,若無法塞回,也可以含在臉頰內或放在冰牛奶中,但建議在最短時間內就醫處理。

台灣整合口腔矯正醫學會理事長、開業牙醫趙哲暘表示,曾收治一名門牙脫落數周患者,並「死馬當活馬醫」成功將牙齒種回去,目前已超過二年,這顆牙齒仍維持良好狀態。

脫落的牙齒是否能種活的關鍵,除了保存牙齒的方式之外,也與年齡、身體含氧量有關,若平常多運動維持體能,身體即能擁有較佳再生能力,將脫落牙齒種回的機率就更高。

資料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7266/2860416

2歲童蛀牙 醫:不拔恐影響換牙(2017/11/30健康醫療網)

2017-11-30 健康醫療網╱記者程加敏報導

換牙是孩子成長必經的過程,不少父母認為乳牙掉了之後會換成恆牙,認為乳牙發生齲齒的狀況不用治療。童綜合醫院兒童牙科陳瑋玲醫師表示,台灣孩子近八成患有齲齒,若不及時治療,導致乳牙嚴重齲齒提早拔除或崩壞,將影響正常恆牙換牙順序,造成恆牙傾倒、甚至恆牙無法萌發等問題,家長不可輕忽。

2歲童牙痛不吃飯就醫才知蛀牙

一名2歲的楊姓男童在家不肯吃飯,直比牙齒說「痛痛」,媽媽趕緊帶他到童綜合醫院口腔醫學部兒童牙科就診,才知道男童的右邊下排小臼齒出現小蛀洞。醫師告訴媽媽,需每天幫孩子刷牙、定期帶至牙科檢查,未料媽媽卻一臉疑惑地問醫師,幼童的乳牙不是以後都會更換成恆牙?拔掉不就好了,經醫師一番解釋後她才明白平時刷牙的重要。

乳牙嚴重齲齒不拔影響甚巨

陳瑋玲解釋,在齲齒治療上,蛀洞小患者輕則疼痛、重則損及牙髓,導致發炎、膿瘍、蜂窩性組織炎等等症狀。她說.乳牙齒列從6足歲開始自下顎乳前牙依序更換成恆牙,換牙時期約為5年,通常會在11歲時換完臼齒。若忽視乳牙所發現的問題,將影響正常恆牙換牙順序,導致恆牙傾倒、甚至恆牙無法萌發,因此定期至兒童牙醫檢查,提早發現乳牙齲齒是必要的。

牙套復型度過換牙期

陳瑋玲表示,齲齒治療依齲齒程度可用樹脂填補,或使用牙套恢復咀嚼功能以及外觀,若齲齒程度超過牙齒雙面以上,根管治療後,用樹脂填補,由於樹脂無法承受咬合力超過換牙期,因此建議使用牙套復型。牙套分為常用的不鏽鋼牙套以及全瓷牙套2種,不鏽鋼牙套便宜耐用惟顏色不美觀;全瓷牙套硬度佳、生物相容性也較好,但磨製技巧較高,造價也較昂貴。

資料來源: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5891

幼童齲齒恐影響換牙 別輕忽(2017/11/27聯合報)

2017-11-27 23:58 聯合報 記者余采瀅/台中報導

台中2歲楊姓男童在家不肯吃飯,一直說牙痛,家長帶到醫院牙科檢查,才發現男童的右邊下排小臼齒出現小蛀洞,治療後痊癒,醫師建議家長要每天幫孩子刷牙,定期去牙科檢查,防止嚴重齲齒導致拔牙,甚至影響未來換牙。

童綜合醫院兒童牙科醫師陳瑋玲表示,台灣孩子口腔近8成齲齒,蛀洞小者疼痛、大者侵犯至牙髓,造成發炎、膿瘍、蜂窩性組織炎等症狀。

陳瑋玲說,乳牙齒列從6足歲起,自下顎乳前牙依序更換成恆牙,換牙時期約5年,換至後牙乳臼齒約為11足歲。若乳牙嚴重齲齒,提早拔除或崩壞,會影響正常恆牙換牙順序,造成恆牙傾倒、甚至無法萌發,建議應定期至牙醫檢查。

齲齒治療依齲齒程度可用樹脂填補,或使用牙套恢復咀嚼功能及外觀。但齲齒程度超過牙齒雙面以上,根管治療後,僅用樹脂填補,並無法承擔咬合力至換牙期,因此建議使用牙套復型,硬度上能承受咬合力,使牙齦保持健康。

陳提醒,牙齒保健從生活、飲食、清潔習慣上改變,讓齲齒危險因子自孩子生活中慢慢遠離,自然減低孩子看牙與治療過程中的焦慮,並維持良好口腔健康。

資料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7266/2843074?from=udn-catebreaknews_ch2

牙醫師:兒童牙膏含氟量較低 難防齲齒(2017/11/8聯合報)

2017-11-08 00:25 聯合報 記者陳雨鑫/台北報導

台灣兒童齲齒率居高不下,雖然教育部推動午休潔牙活動,仍沒辦法有效降低齲齒率。牙醫師建議,兒童、成人使用的含氟牙膏含氟量皆應高在1000ppm(百萬分之一)以上,才有預防齲齒效果。

中華民國兒童牙科醫學會理事長李楊鈞說,台灣12歲兒童的恆齒齲齒指數為2.5顆,高於其他國家,雖然已推動學童午休刷牙,並使用含氟漱口水,但是牙膏的使用更重要,研究顯示,牙膏含氟量必須超過1000ppm,每次刷牙要刷2分鐘以上,讓氟與牙齒足夠接觸,才會有預防齲齒的效果。

依照經濟部標檢局規定,含氟牙膏的含氟量必須在800ppm以上、1500ppm以下。市售兒童牙膏雖然未自稱含氟牙膏,但李楊鈞觀察發現,大部分含氟量都在500ppm左右,成人牙膏反而多數都達到1000ppm。含氟量會有如此大的差異,李楊鈞認為,可能是業者擔心孩子暴露在過多的氟之下。

依照建議,3歲以下使用含氟牙膏,每次使用量建議為「米粒大小」,3歲以上則建議是「碗豆大小」,成人也是比照碗豆大小,若是小孩願意接受成人牙膏的「辣度」,小孩也可以使用成人牙膏,預防齲齒。

國際兒童牙科醫學會理事長蔡宗平表示,幼童、老人因為唾液量較低,蛀牙機率比一般人高,建議刷牙次數應該增加,次數的多寡可以先到牙醫診所看診,依照牙醫師建議調整。

蔡宗平說,國小階段的孩子是乳牙換恆齒的最重要的階段,若是能在國小期間好好存夠牙本,配合飲食習慣及刷牙技巧,對於孩童是最佳的禮物。

資料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7266/2803848

連專業牙醫師都認可 北歐媽媽這樣教小朋友刷牙(2017/11/7今日新聞)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2017/11/07 13:47

擁有全世界最高生活品質的北歐地區,不只享有高所得帶來的高品質生活,同時在高社會福利支持下,舉凡醫療、公共福利服務,公民都獲得良好的照護與保障。然而,在有限的資源之下,北歐社福多限定在20歲以下的未成年人,以確保資源獲得最有效的用;一旦過了20歲大限,看病就得自行負擔部分或是全數醫療費用。

也因此,北歐父母皆以高規格的嚴謹態度來看待孩子的身體健康,尤其是從小便刻意建立兒童的潔牙習慣,以便減少前往醫療費用相對昂貴許多的牙醫門診的機會。在台灣,雖然有完善的健保,牙醫診療費用也比北歐國家實惠許多,但牙科的自費項目仍多且偏高,父母應及早幫助家中兒童建立正確潔牙觀念,防患未然。

台灣學齡兒童齲齒率近八成,除了與高糖飲食有關,更重要的是父母並未從小教導正確的潔牙觀念。牙醫師陳麒合指出,許多家長認為乳齒蛀牙換了恆齒之後就安好無虞,但這種錯誤觀念使國人牙周病罹患比例高達99%,事實上,有健康的乳齒才有健康的恆齒。

不良的乳齒除了影響發音、導致臉型有所變化,更會引發牙髓炎,阻礙恆齒的萌發、長歪,進而阻礙正常飲食、咀嚼,嚴重者甚至擴及消化系統。那麼,北歐媽媽是如何教導家中兒童養成潔牙習慣?就從斯堪地那維亞牙刷第一品牌-JORDAN的設計理念說起。

第一階段0-2歲:選擇首支優質牙刷,幫助寶寶建立良好潔牙習慣

寶寶約在一歲半後乳齒長齊,此時便可以始教導寶寶如何潔牙。潔牙的牙刷必須以軟毛、大握柄,才方便寶寶抓握並保護牙齦。在輔助兒童刷牙同時,需教導以45度傾斜角度輕刷牙齒正面、內側以及咬合面,每個部位來回刷10-15次,每次刷牙約需3分鐘。如果小朋友刷不乾淨,媽媽必須再加強潔淨。

第二階段:3-5歲:挑選有效清潔及保護乳牙的牙刷

孩子在媽媽的教導下已可以獨立刷牙。由於乳齒排列較為稀疏,牙冠較短,食物殘渣容易嵌塞在牙縫之中,刷牙時必須挑選能夠有效清潔的牙刷,才能維護乳齒的清潔與健康。這個時候,北歐媽媽會教導兒童使用棉簽將牙縫中的食物輕輕剃除。

第三階段:6-9歲:特殊刷毛有效涵蓋乳齒與成齒

六歲起,兒童會開始經歷由乳齒蛻換為恆齒的過程。由於乳齒較短小,而恆齒較大且厚,北歐媽媽此時會慎選具有特殊刷毛的牙刷,才能有效覆蓋兩者間空隙,達到有效清潔牙齒表面。

陳醫師表示,北歐媽媽分階段的潔牙觀念與教導相當正確,慎選適合的潔牙工具可讓兒童不排斥刷牙外,正確的刷牙方式,及擁有足夠的潔牙時間,才能達到牙齒清潔的最佳效果,並培養口腔護理觀念的養成。

陳醫師提醒,除了建立正確潔牙習慣,媽媽們必須讓家中寶貝多攝取天然、未加工的蔬果魚肉,以提供牙齒所需營養。牙刷更要每個月定期更換、避免細菌滋生殘留;固定每半年替牙齒塗氟、做檢查,才能常保牙齒健康,讓小朋友擁有一口白牙的可愛笑容。

資料來源:https://www.nownews.com/news/20171107/2639595

 學校可刷健保卡 基隆開辦牙醫進國小窩溝封填降齲齒率(2017/11/1聯合報)

2017-11-01 12:08 聯合報 記者游明煌

基隆市政府與社團法人基隆市牙醫師公會合作,開辦牙醫師進入學校替國小低年級學童進行窩溝封填,今天首站在和平國小啟動,落實口腔保健政策,希望提高學童窩溝封填,以大幅降低學童齲齒率。由於在學校就可使用健保卡,家長不用在浪費時間去診所預約時間,可說是一項福音。

教育處說,目前國健署補助學童可以拿健保卡直接去牙醫診所,免費做第一大臼齒窩溝封填,為了減輕家長負擔,市府積極與社團法人基隆市牙醫師公會攜手合作,由衛生局協助牙醫師入校使用健保卡事宜,讓學童在校內也能享有免費的服務。

教育處指出,這項服務對家長而言是一項福音,不用自己去診所,耗費時間,因為很多家人都是因為預約不到時間,一拖再拖,甚至沒有去。

教育處指出,根據美國牙醫學會的臨床驗證,使用窩溝封填可有效降低齲齒率50-70%,為目前預防齲齒之最佳策略。基隆市105學年度學生初檢齲齒率為41.50%,較104學年度的51.25%大降9.75%,接近全國平均值40.59%。

市府積極推動牙醫入校窩溝封填計畫,希望教育孩子正確的刷牙習慣與牙縫清潔,才能全面預防齲齒。市府今天起輪流安排至各國小,首站為和平國小,牙醫師公會除安排牙醫師入校維護學童口腔健康外,也贈送全校學生每人一包潔牙組,要學生好好潔牙。

市府今天頒發感謝狀感謝基隆市牙醫師公會協助,教育部、衛福部、國教署口腔保健計畫執行人高醫大學教授黃曉靈及台灣口腔衛生學會理事長張進順等人,都到和平國小參與這項活動,一起為學童的口腔健康而努力。

資料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7328/279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