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根管治療

抽神經不等於完整治療 牙套才是保護之道(2018/10/19健康醫療網)

2018/10/19 15:56

依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成人齲齒盛行率高達90%以上,當食物尤其是糖類食物沾附在牙齒表面,經過一段時間分解,就會產生酸性物質腐蝕牙齒或讓牙齒脫鈣,細菌會累積在齒縫之中,就是蛀牙。若忽視不理會,不僅容易產生口氣問題、也會引發疼痛,還會隨著時間侵襲到牙髓,導致發炎、感染,嚴重更可能導致蜂窩性組織炎。

臨床上,當牙髓有嚴重發炎、感染或是壞死的狀況,就可能需要透過根管治療,也就是坊間俗稱的「抽神經」來解決牙齒的問題,但仍有不少民眾根管治療後,便認為治療完成不再繼續回診,接受牙齒正式填補或製作正式假牙,卻仍持續出現牙痛狀況。醫師指出,根管治療後的牙齒痛,主要與後續的牙齒護理不當有關。

根管治療使牙齒缺損齒質 應進行牙齒復形修補

牙醫診所張詩平院長解釋,做完根管治療的牙齒已缺損很多齒質,尤其牙齒邊緣喪失,將大幅影響牙齒強度。如果臨時填補物脫落,又未能及時補強,口水及細菌將汙染原本的根管系統,造成根管治療失敗;加上抽完神經的牙齒對於疼痛的感覺較不明顯,若是病患因咬到硬物或咬合力過重而不自知,將不自覺增加牙齒斷裂的風險。

張詩平院長補充,牙齒根管治療後應要適當的復形填補物修補,就能夠取代缺損的牙質空間,避免根管系統再次感染,以保護剩下的牙齒齒質。牙齒復形的方式則須視齒質多寡,若缺損較大,但牙齒鄰接面結構完整可以做嵌體復形;若牙齒有大範圍結構喪失,則可能要考慮在根管內放置釘柱復形後,再製做牙冠復形。

根管治療輔助牙套製作 保護牙齒提高治癒成效

張詩平院長表示,根管治療不單只是將牙神經、血管及淋巴等移除,還包含牙髓腔開擴、清除牙髓組織,再將牙髓裡所有被細菌感染的部分全數清除,進行根管塑形,塞入藥劑治療,而後將其緻密充填,以藉此解決牙齒的感染、疼痛等問題,並盡可能保存牙齒。

但由於牙齒根管系統錯綜複雜,有些根管還可能阻塞、鈣化等,張詩平院長說,因為每個人的牙型不同,因此難以一次性完全清除乾淨,也有可能因病人的牙根管鈣化嚴重,在根尖處或牙齒深處的細菌尚未被消滅,因此治療後還是可能有再度發炎的機會,而導致疼痛發生,需多次治療並輔助牙套製作以保護牙齒,才可提高治癒成效。

根管治療日常照護 謹記四要點

張詩平醫師建議,民眾在做完根管治療後,應要注意牙齒保養,更提醒民眾於根管治療療程結束後的2~3天內,若感覺牙齒脹脹痛痛是正常的,需要依照醫師囑咐按時服藥改善;若還有疼痛症狀,則建議適時尋求牙醫協助。

他並提供四個要點供根管治療患者日常照護注意:

1. 盡量避免使用根管治療之牙齒啃咬太堅硬之食物。

2. 建議製作牙套保護根管治療後的牙齒。

3. 確實做好口腔牙齒整潔。

4. 定期至牙科回診並追蹤牙齒狀況。

資料來源:https://news.tvbs.com.tw/ttalk/detail/life/14147

根管治療新突破 填充物助牙髓新生(2018/8/23台灣醒報)

2018-08-23 18:02台灣醒報 記者蔡岳宏╱台北報導

科學家研發出幫助牙髓新生的新材質,助牙齒在接受俗稱「抽神經」的根管治療後免於壞死!紐澤西理工學院的團隊研發出一種含有生長因子的水凝膠,注入牙齒內部後,能促進牙內血管和組織新生,幫助牙髓幹細胞分化。研究領導人庫馬博士表示,經過根管治療的牙齒因缺乏血管與神經,最後容易壞死而掉落,新研發的水凝膠能幫助牙齒存活。

根據《倫敦經濟報》報導,牙齒外面有一層層很硬的牙釉質、牙本質、牙骨質等結構,內部則為牙髓腔,牙髓腔內充滿牙髓組織,包含神經、血管、淋巴以及其他的附屬組織。當嚴重蛀牙或牙齒有裂痕,造成牙髓組織感染或受傷時,患者就必須進行俗稱「抽神經」的根管治療。庫馬博士表示,傳統的根管治療是在牙齒上鑽洞,清除受感染或受傷的組織,並使用「馬來膠」塑膠來填塞。

為避免接受根管治療後的牙齒凋亡,庫馬博士與紐澤西理工學院的團隊研發出含有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水凝膠,來取代馬來膠,該凝膠成功促進老鼠皮膚下的血管新生長達3個月。團隊進一步加入幫助牙髓幹細胞分化的蛋白質片段,但老鼠實驗顯示,促牙髓幹細胞生長因子卻於1至3周內分解,因此團隊正利用狗的牙齒進行更多實驗。

「如果狗的動物實驗成功,我們已尋求病人同意進一步施行臨床實驗。」庫馬博士向《科學日報》表示,為了更精進水凝膠的功用,他們打算將抗生素融入凝膠內,「牙醫師未來只要將水凝膠打入牙齒內部,就能殺死細菌,保全大部分的牙內組織,未來根管治療將不再是令人痛苦的手術。」

資料來源: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68/3326377

牙齒根管治療成功率 非百分百(2018/8/3台灣新生報)

【記者蔡榮宗/投縣報導】2018年8月3日 上午12:00

「牙齒已經抽神經,為什麼還會痛?」南投一名年約四十歲林姓男子約一年前在牙科進行根管治療,但近日吃東西的時候,牙齒突然抽痛,痛到無法睡好。他心想:「奇怪,牙齒抽過神經了為什麼還會痛?」因此至衛福部南投醫院牙科就診,醫師發現林男牙齒裂開了,進一步了解得知他愛吃花生等堅硬的食物,做完根管治療後的牙齒也沒有製作牙套保護,脆弱的牙齒禁不起硬物而裂開,醫師評估其齒質缺損太多,只好將牙齒拔除。

當牙髓嚴重的發炎、感染或出現壞死的狀況,可能就需要透過根管治療(俗稱抽神經)來解決,根管治療其實並非單純的將神經移除這麼簡單,牙醫師會將有問題的牙髓腔打開,並將發炎或壞死的牙髓組織清理乾淨並治療,再緻密充填以解決感染、疼痛,並保存牙齒。

南投醫院牙科曾光暉主任表示,根管治療後的牙齒痛,臨床上常見的狀況是牙周周圍發炎,或是病人在根管治療後沒有製作牙套來保護脆弱的齒質,當病人咬到硬的東西時,牙齒可能就會有裂縫而疼痛。且根管治療的成功率並非百分之百,也有可能病人的根管鈣化嚴重,在根尖處或牙齒深處的細菌尚未被消滅,將來還是可能有再度發炎的機會而導致疼痛。

資料來源:https://tw.news.yahoo.com/%E7%89%99%E9%BD%92%E6%A0%B9%E7%AE%A1%E6%B2%BB%E7%99%82%E6%88%90%E5%8A%9F%E7%8E%87-%E9%9D%9E%E7%99%BE%E5%88%86%E7%99%BE-160000835.html

顯微根尖手術 牙齒保留最後一線生機(2018/7/4 ETtoday)

 

2018年07月04日 23:23 記者林悅/南市報導

當蛀牙蛀到神經或是牙齒有大範圍的缺損,這時必要做「根管治療」,或稱「抽神經」;但當做過根管治療的牙齒再度感染或產生症狀時,又該怎麼辦呢?除了再次的根管治療,有的則必須施行手術性治療,成大醫院口腔醫學部牙髓病科左凱勻醫師指出,顯微根尖手術是牙齒保留最後一線生機。

左凱勻醫師舉案例說明指出,33歲的謝先生在接受全口評估時發現,上顎側門齒有疑似根管穿孔問題,合併持續疼痛,經再次根管治療後仍持續有症狀;診所轉診來的31歲劉小姐也有上顎側門齒持續疼痛問題,而此顆牙齒為完整假牙,若移除過長的牙釘會有斷裂的高風險,不適合再度移除假牙及再次根管治療,2位病人都接受顯微根尖治療移除感染,再以生物陶瓷填補牙齒,術後恢復良好。

左凱勻表示,根管治療後的再次感染,雖然再次根管治療成功率高達7成以上;但有部分複雜的根尖內感染、根尖外感染、囊腫及異物反應,根管治療達不到患部,必需採用根尖手術才有辦法治療。

傳統根尖手術採用局部麻醉,醫師肉眼使用一般牙科手機操作切除牙根。左凱勻醫師說,根據回顧性研究文獻統計,傳統根尖手術的成功率為4-9成不等,落差甚大,與材料選擇及治療醫師的臨床經驗有關。

左凱勻表示,現在的根尖手術已轉為搭配顯微鏡操作,文獻顯示有高達9成以上的功率。術前以錐狀射束電腦斷層掃描(CBCT)評估骨頭缺損,術中皮瓣翻開切除高度感染風險的牙根末端,使用精細的超音波器械,搭配高倍率顯微鏡操作,顯微根尖手術能夠完善地去移除根管內部感染部位,使用與人體生物相容性好的生物陶瓷充填牙齒空腔,必要時搭配骨粉及再生膜的修補,最後再用細微的縫線縫合傷口,完成治療。

左凱勻也指出,對於使用假牙者其贗復物無法拆除,如有完整良好的假牙但根管內有很長牙釘,或是已經再次根管治療失敗的病人來說,顯微根尖手術是給這些假牙、真牙免於被拔除的最後機會。

不過,如經牙醫師評估無法保留的牙齒、某些無法手術的特定牙齒位置、急性感染需立即處理者,或是有些身體疾病不建議手術者,不建議採用顯微根尖手術,則須由專業醫師評估其他方式處置,例如拔除牙齒等治療。

左凱勻醫師表示,不管做怎樣的牙齒治療,完整且健康的自然牙還是最好的,因此每個人每天都要做好口腔清潔,及半年定期由牙醫師檢查牙齒,期以能預防牙齒產生問題及提早發現小問題,避免需要到根管治療的程度,才是對於牙齒最好的醫療。

資料來源:https://health.ettoday.net/news/1205814

根管治療後 為何又蛀牙?(2018/2/6常春月刊)

2018-02-06 11:37

根管治療無法保證百分之百完全成功,因為根管系統就像地下水道般錯縱複雜,有些根管可能鈣化、阻塞等,有些人還有畸形的牙根尖,很難完全清除乾淨,而且有些細菌會和人共存,等到老化、免疫力變差,細菌就會再作怪。

每次聽到魔音般的磨牙、銼刀銼著牙齒的聲音,張伯伯就害怕,直說不敢繼續做根管治療了。最近他突然覺得裝著假牙的牙齒疼痛,醫師說是牙神經發炎,要做根管治療,「明明10多年前做過了!」張伯伯說,以前根管治療只要一次就好了,為什麼現在醫師說要做好次,是現在的醫師技術比較差嗎?

醫師解釋:「因為以前是用俗稱『砒霜』的砷化合物把神經『毒』死,而現在是要把發炎的牙神經,從牙髓腔中完全清除乾淨,再填封起來,不讓細菌再度破壞牙齒。因為牙根神經錯縱複雜,一定要確認所有感染部位都清除掉才能治好,所以,要分很多次,有些甚至可能要治療4~8次。」

過去用砷毒殺牙神經,造成骨壞死

台大醫院兼任醫師、牙醫師洪銘志說,過去用毒殺死牙神經的治療方式,危險性在於這些毒物的穿透性非常強,如果不小心,毒物可能會滲透到骨頭,造成骨頭壞死,所以,醫師都會叮囑患者:「明天一定要來換藥。」

因為如果沒有及時換藥的話,骨頭可能壞死,雖然後來再使用的藥劑毒性比較低,但因牙髓神經是連接到骨頭的,有毒藥劑仍會對齒顎等骨頭造成破壞。現在的正統根管治療不再使用毒藥,而是真的「抽」神經。

多次根管治療,徹底清除牙髓腔細菌

至於為什麼根管治療要分很多次?牙醫師林政毅說,因為根管治療不單是把牙神經、血管及淋巴管等都抽除,還包括牙髓腔開擴、清除牙髓組織,還要進行根管擴大及沖洗,要把牙髓裡所有被細菌感染的部分全都清除,之後再進行根管塑形,再塞一些藥劑如次氯酸鈉等進行殺菌。等根管清除乾淨,沒有滲漏膿液等之後,就可進行根管封填,現在主要是充填馬來膠,讓牙髓腔內不再有細菌破壞,再利用病人自身的免疫能力來治癒。
至於要分很多次來進行,是因為很多人的牙髓神經比較複雜,有些人的神經有很多分枝,想要完全清除乾淨,必須再三於X光下確定治療深度是否足夠?是否可完全清除乾淨,才能放入藥物,把神經和細菌都融掉,之後再封起來,等到再下一次的療程確定完全清除了,才可以封填起來,接受補綴等治療。

哪些情況要做根管治療?

除了引起牙痛的牙髓發炎外,林政毅說,還有很多情況即使沒有蛀牙,也要進行根管治療:

◆牙齒外傷

根據統計,台灣14歲以下約有20%的人曾發生過牙齒外傷,如果牙髓組織受破壞,必須進行根管治療,才可以保住牙齒。

◆牙周病

統計顯示,40歲以上成人有9成患有牙周病,牙周病不僅會影響牙周健康,牙周病的細菌也可能破壞牙髓,造成牙齒破壞。

◆愛咬硬物造成牙齒磨耗

很多人喜歡嗑瓜子、吃甘蔗、咬骨頭等硬物,長期下來,會造成牙齒外部琺瑯質磨耗,嚴重時還會造成牙本質外露而引起疼痛,有時也需要進行根管治療以減少疼痛。

◆刷牙太用力導致牙根外露

很多人刷牙時施力過大,可能造成牙齒齒頸部與牙齦受損,導致牙根外露引起疼痛,必要時,需接受根管治療。

◆牙齒發育異常

某些人的牙齒型態發育異常,如上下顎小臼齒常見的「中央牙阜」,也就是牙齒的咬合面中間長得突出的琺瑯質結構,長期或是意外造成上下牙對磨時,中央牙阜部位的結構破壞,導致此處神經外露而引起疼痛,也必須根管治療。

◆牙根太短造成牙齦萎縮

有些人的牙齒雖然耗損或是牙根剩太短而無法使用,但因為拔牙後往往很快會造成牙齦萎縮,甚至連骨頭都會退化,所以,醫師有時會蓄意做根管治療以保留牙根,以矯正方式朝口腔方向強制拉出,以增加牙齦與骨頭的厚度(牙根強迫萌出術),如此,可增進之後做假牙或是植牙的美觀與耐用性。

根管治療無法保證100﹪完全成功

許多人曾做過根管治療的牙齒居然又痛了,懷疑當年的醫療不當。林政毅說,根管治療無法保證百分之百完全成功,因為我們的根管系統就像地下水道錯縱複雜,有些根管可能鈣化、阻塞、彎曲、變異等,有些人還有畸形的牙根尖,很難完全清除乾淨,而且有些細菌會和人共存,等到人老化、免疫力變差,細菌就會又再作怪。可能治療多年之後,又再發生牙根尖膿腫發炎,所以,還要再次進行根管治療,再次清創、消毒及完整封填,多數可以補救得很好,但如果有些情況無法清除者,則可能要做牙根尖手術才能治療。

而做完根管治療裝上假牙後,可不要以為假牙不怕蛀牙,不用擔心了,其實根管治療後的牙齒因為喪失較多的齒質,而且牙齒失去了牙髓的營養和水分供應,往往會變得比較容易脆裂,所以,之後不能再咀嚼比較堅硬或是韌性太高的食物,以免造成牙齒或牙根斷裂。

醫技日新月異,別害怕根管治療

很多人一聽到鑽牙齒的聲音就害怕,甚至根管治療做到一半,牙齒不痛了就不治療,其實現在的根管治療有新利器,可以利用電腦斷層、超音波等進行檢測,手動銼刀也進化到新型的鎳鈦根管治療器,先進的診所還配有超音波骨刀,以及顯微鏡手術的方式。

牙根尖手術的部分更是結合骨粉再生膜等再生醫療技術,治療成功率更高,雖然這些新進技術、材料、儀器都需要自費,但若是可以及早在發現牙痛或是趁牙齒被破壞較少時就趕快進行治療,那麼只需要幾次治療或是補牙就好,不必擔心要到根管治療的程度或是再花大錢做假牙。

根管治療後,一定要做牙套?

多數進行根管治療後的患者,都會被建議要做牙冠,也就是假牙(牙套),這是因為很多國人怕看牙,所以,需要進行根管治療的牙齒,通常已有較大範圍的齲蛀或裂損到牙髓腔,因此,才會被建議要做假牙,不但可以恢復咬合功能,並能進一步防止細菌侵入,再破壞牙髓腔。如果進行根管治療時,對牙齒的破壞度不大的話,或發生在前牙,則可以不做假牙。

資料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7016/2970420

抽神經無法解決牙痛 保持活性更重要(2018/1/15自由時報)

2018-01-15 文/林子欽

一位老婆婆來看牙,主訴牙齒酸,醫師檢查後說:「是蛀牙,補一補就好」,老婆婆豪邁地說:「不用補啦,直接把牙齒神經抽一抽,再套起來,不就永遠不會壞了?」

老婆婆的意思似乎是「牙齒被抽了神經(根管治療),就不會酸痛了,再做個牙套保護,就不會再牙痛了」;臨床上,還真有不少患者認為抽神經可以解決牙痛。

事實上,牙醫師一定會盡力幫病人挽救牙齒的活性,能補就補、能救就救,除非必要,才會抽神經(精確地說,是拿掉整個內部受損的牙髓組織,包含神經血管,保留牙齒外殼)。否則牙齒一旦因為臨床判斷不得不抽神經,這顆牙齒就等同於領了健保的重大傷病卡,逐步走向一條無法逆轉的不歸路,即使做了牙套保護,隨著年紀的增加,斷裂腐蝕的風險越來越高。

沒有神經血管的牙齒,就猶如一顆無根的樹木,一旦失去了水分養分的供應,牙齒就會快速地老化乾枯,每天在口腔中承受的咀嚼力量與冷熱酸鹼刺激,就猶如大自然加諸於樹木的狂風暴雨和日曬雨淋,久而久之,導致牙齒(樹幹)乾裂、受潮、腐蝕,容易受到病菌侵襲,最後甚至自行剝離斷裂。而且,失去了神經感覺的牙齒,因為不會痛,即使出了問題,又有牙套包住,往往更不容易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等到患者主訴牙套脫落或是牙肉長膿包,通常都已經回天乏術需拔牙了。

資料來源: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168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