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 2018 年 1 月
影/你也有嗎?八成國人患牙周病(2018/1/21聯合報)
2018-01-21 14:04聯合報 記者游昌樺
你的口腔健康問題好不好呢?根據衛福部委託牙醫師公會研究,抽樣調查全國成年人口腔狀況,發現高達八成的民眾患有牙周病,而且還有近半國人牙周病問題嚴重而不自覺。醫師提醒,雖然牙周病很容易復發,但也容易治療,重點在於及早面對,才能避免耽誤就醫時機。
張開大嘴,接受牙醫師的診療,從小孩到成人,看牙醫都讓人怯步。牙醫師公會研究,高達八成的國人患有牙周病,最大的原因就是輕忽或者是逃避牙齦流血或口臭等牙周病的初期警訊。
牙醫師 林保瑩表示:「都容忍著,直到問題麻煩了才去治療。它是很容易復發的疾病,但也容易被控制,只要早期處理,就不會進入到拔牙等手術的狀況。」
根據研究指出,50歲到64歲的牙周病風險,是好發率最高的年齡層,風險是16到34歲的群族6.7倍。醫師提醒,一旦輕忽牙周病,最嚴重會造成牙根退縮、牙根暴露,甚至出現掉牙的問題,還有可能會導致心血管疾病跟糖尿病快速惡化。
牙醫師 林保瑩表示:「還有中風,牙周的細菌可能循著血液循環,來到全身就成為菌血症,這些會造成已經受傷的器官更大的負擔。我們建議一天要刷牙兩次,因為牙菌斑12小時就會很厚了。」
醫師提醒,唯有養成固定刷牙習慣,半年找牙醫師洗牙一次,並且提高警覺,才能夠避免讓有健康殺手之稱的牙周病,悄悄找上你。
資料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7266/2941855
6歲童近八成蛀牙 各年齡層盛行率逐年攀升(2018/1/20大紀元)
2018-01-21
〔記者吳亮儀/台北報導〕我國成人口腔健康問題堪憂,兒童齲齒狀況也不太妙。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衛福部國健署前身)曾統計,我國三歲兒齲齒率高達六十一%、六歲高達七十九%,且各年齡層的盛行率逐年攀升。
國健局在二○○六年和二○一一年針對學齡前幼童調查,發現三歲到六歲的齲齒率都攀升,從二○○六年的五十八%(三歲)、七十三%(六歲),到二○一一年則增加到六十一%(三歲)、七十九%(六歲)。
學齡兒童平均2.5顆齲齒 也超標
而學齡兒童的牙齒保健狀況也不太好,國民健康局公布二○一二年的十二歲兒童恆牙齲齒經驗指數,我國分數高達二.五顆,僅次於菲律賓和柬埔寨,不但沒達到世界衛生組織(WHO)訂定的兩顆以下目標,也沒達到我國自己設定的二.三顆標準。
兒童牙齒健康為何重要?國際兒童牙科醫學會理事長蔡宗平說,幼童乳齒在六個月大時開始萌發,廿顆乳齒在三歲時長成,六歲時長第一大臼齒,也是第一顆恆牙,乳牙並陸續替換為恆牙,因此在這段期間的牙齒保健特別重要。
搶救兒童牙齒 衛福部補助塗氟、窩溝封填
目前我國對學童的牙齒保健措施包括每週用含氟漱口水,駐校牙醫等;自二○一三年起,衛福部也補助六歲以下幼兒每三個月到半年牙齒塗氟一次,六歲到九歲兒童窩溝封填共四次,希望降低齲齒率。
蔡宗平說,政府在「學齡期」兒童的牙齒保健措施近年來做得不錯,包括塗氟等措施都是有效預防齲齒的做法,但學齡前幼童也就是六歲前的牙齒保健多靠父母監督,因此應該多注意對家長的口腔衛教宣導。
衛福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副司長張雍敏說,這些保健措施都是近年才開始新實施,應有助於降低兒童齲齒率;張說,針對兒童的最新口腔健康調查也已進行到一半,預計明年結案,齲齒率應可有明顯改善。
蔡宗平說,家長應該帶著小孩從小建立口腔衛生保健的習慣,例如定時刷牙、少吃甜食等,配合學校的口腔保健活動,例如牙醫看診、塗氟等,可有效降低小孩蛀牙的風險。
資料來源: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170459
牙齒矯正前 你要想清楚這4件事(2018/1/20大紀元)
綜合報導/林海柔 更新: 2018-01-20 10:31 AM
很多明星談到自己為什麼變美,都說是因為矯正了牙齒。像小S、楊穎、楊冪和高圓圓,在矯正牙齒後,外貌和氣質都有提升。這也是近十幾年來整牙風潮盛行的原因之一,許多在意自己外表的人,開始積極地矯正牙齒。
然而,矯正牙齒真有如整型般神奇嗎?有沒有什麼後遺症會讓人有「悔不當初」的遺憾呢?
哪些人矯正牙齒後容易變美?
每個人的臉都不是完全對稱的,但牙齒不整齊的人,面部的不對稱或不協調性就較為明顯。牙齒矯正後,就可能改善臉型的不協調,但也有可能起到反效果,甚至損害牙齒健康。
以下四種情況,在矯正後通常會帶來較好的變化:
● 牙齒排列不整較嚴重:如門牙過度擁擠、牙齒間有縫隙,這種類型的牙齒在開口時顯得不美觀,前者也會影響牙齒清潔。
牙齒過度咬合、反頜、開咬,在矯正後,臉型通常會有較好的變化。(nedofedo/Shutterstock)
● 過度咬合:咬合時上牙覆蓋下牙過多,使得上唇突出,下頜內凹,情況嚴重的人嘴唇可能無法蓋住牙齒、影響咀嚼。
● 反頜:俗稱「地包天」,即牙齒咬合的時候,下牙咬在上牙外。牙齒反頜的人,臉型從側面看會偏於彎月型。
● 開咬:開咬是矯正中最棘手的狀況之一。牙齒開咬的人,上顎與下顎前方的牙齒無法順利咬在一起。這種情況容易造成嘴部突出,甚至影響咀嚼和發聲。
矯正牙齒可能帶來的4個後遺症
矯正牙齒的效果萬一不如預期,或是發生無法補救的狀況,是否能接受?為儘量避免事後遺憾,在矯正之前,一定要先請醫生評估,了解可能發生的後遺症。
常見的矯正牙齒的後遺症有:
1. 牙齦萎縮形成「黑三角」
不注意口腔衛生,引發牙周炎,可能導致牙齦萎縮,造成無法彌補的「黑三角」。
什麼是黑三角呢?簡單來說,就是牙齒縫隙靠近牙齦部位有孔洞。牙齒矯正後,相鄰的牙齒緊靠排列,可是貼近牙齦的縫隙,卻沒有被牙肉完全覆蓋,結果形成三角形的間隙。
有些人牙齒擁擠,清潔不當,原本就存在牙齦萎縮的問題,牙齒排齊後,牙齦問題就會暴露出來,就可能出現黑三角。除此之外,矯正力度過大,以及矯正期間清潔不當引發牙周病,都可能引起牙齦萎縮,進而形成黑三角。出現黑三角後很難修復,甚至可能越來越嚴重。
黑三角不但影響美觀,也容易造成食物填塞,堆積細菌,影響甚至惡化牙周健康。因此在矯正期間,若發現黑三角,應儘快詢問醫生如何調整。
預防黑三角的形成,重點是做好牙齒清潔,尤其在戴牙套期間,清潔難度增加。除認真刷牙外,可以選擇牙線、沖牙器等牙具輔助清潔。
2. 臉頰凹陷
矯正牙齒後,本來期待臉變瘦、下頜變尖,但有些人卻出現臉頰凹陷的狀況,顴骨突出,甚至出現法令紋,使面容顯得老氣或枯瘦。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醫師的普遍解釋是,多數人矯正牙齒加力拉線後感覺酸痛,影響食慾,或是因為戴牙套不方便咀嚼,長期吃軟質食物,造成咀嚼肌萎縮,臉頰看起來消瘦或凹陷。原本臉形瘦長的人,矯正之後較容易出現面部凹陷的狀況。
臉頰凹陷的情況,可能會在取下牙套、恢復正常咀嚼後慢慢恢復,也可能難以恢復。
3. 維持器可能需要戴一輩子
很多人以為矯正之後,牙齒就會永遠維持在整齊完美的位置。其實不然。不當的咬合習慣、咬嘴唇等不良嘴部習慣以及年紀增長,都可能使牙齒位置再度變化。因此在矯正之後,醫生還會讓患者接著戴維持器。
在口腔經歷過動態矯正後,戴維持器可以幫助口腔肌肉、牙齒、骨頭等組織再次達到平衡。
然而,維持器需要戴多久,因人而異。有些人可能戴兩三年就可以取下,但對於有些情況,如原本牙齒縫隙大、口腔軟組織力量大等患者,可能需要永久配戴維持器。
4. 不當清潔,導致蛀牙、牙周病、牙結石等問題
矯正牙齒最常帶來的後遺症,就是各種牙齒疾病。因為矯正期間戴著牙套、矯正後還要戴維持器,這些外物讓清潔牙齒變得很不方便,不注意的話,往往容易造成蛀牙、牙周病、牙結石等問題。另外,如果本身有牙周病問題,也應該詢問醫生,看是否應先控制好牙周問題,再開始進行矯正。
美麗如果需要付出代價,還是要好好評估,充分了解利弊後,再做決定,避免花了大把鈔票後再覺遺憾!
資料來源:http://www.epochtimes.com/b5/18/1/17/n10064452.htm
植牙學問大 上顎不傷鼻竇、下齒槽應避開神經(2018/1/19今日新聞)
記者陳鴻謙/台北報導2018/01/19 10:04
一名陳姓女子缺牙導致進食不便,植牙時因醫師誤判填植骨粉後的牙床高度,進行左上顎骨鑽洞時,不慎鑽穿鼻竇,造成植牙後出現鼻涕倒流、臉頰偶現疼痛的後遺症;另一位患者張媽媽做完人工植牙手術後,植牙部位疼痛,吃止痛藥也無效,右邊嘴唇及下巴一直出現麻麻的不適感,經詳細診斷發現植體植入過深,不慎傷及下顎神經,上述兩例都是植牙不慎造成的負面結果。
坊間植牙種類林林總總,還有業者標榜各種快速、微創等植牙方式,消費者應多方比較,做出聰明的選擇。禾睿牙醫診所院長呂睿庭強調,植牙實屬精密手術,與齒槽骨深度、寬度和密度息息相關,若上顎植牙前發現骨床高度低於植體長度時,目前的技術已可以在植牙時合併使用上顎竇提竇術來增加高度,達到最佳的安全距離並保護上顎竇。
至於造成鼻竇區骨床不足的原因為何?呂睿庭指出,包括有上顎後牙區感染重度牙周病、骨頭被侵蝕嚴重,或牙根發炎引發牙根尖囊腫、或缺牙太久導致骨床萎縮,以及拔牙時骨床破壞過多,卻未加以修補者。
大多數的患者在下顎後牙區骨頭的條件比上顎區要佳,需要補骨者相對較少。不過呂睿庭認為,下顎補骨最困難的是補足的高度必須避開神經,或在齒槽骨鑽孔植入植體時,應與下顎神經管上方保持安全距離,以免傷及下齒槽神經;也有不少相關的植牙期刊文獻,主張下顎區植牙應留2mm的安全距離,就是避免可能造成神經傷害的後果。
以往植牙手術只能依照X光判斷牙骨床厚度,若判讀錯誤,就容易產生醫療疏失。呂睿庭表示,現今已可使用3D全口電腦斷層,可以清楚顯示患者口腔影像,準確評估骨質受損狀況。於術前製作手術定位模板,使牙床骨的植體定位在最佳位置、並調整正確咬合,再合併現場監看系統,讓醫師可一邊植牙一邊監測,將植體準確植入適當位置,也能預防上顎鼻竇被打穿和傷及下顎神經,或是植入太淺不穩固的危險性,大幅降低植牙失敗率並減少醫療糾紛。
要想植牙成功必須循序漸進,按部就班完成,首先應先確定植牙區域穩定,牙周病患者可選擇低疼痛度的水波雷射來治療牙周病變,降低感染發炎;缺牙越久則缺骨越嚴重,而缺骨特別嚴重者,應先補骨促進骨頭再生,讓牙床骨有足夠條件後再進行植牙。若一味貪小便宜選擇快速植牙,得當心植體容易鬆脫,欲速則不達。
呂睿庭也提醒,植牙前患者應明確告知是否有鼻竇炎的病史,以利植牙補骨的考量判斷,植牙後的患者應避免抽菸,並切實做好口腔清潔,術後記得定時回診,才能及早發現問題、及早補救。
資料來源:https://www.nownews.com/news/20180119/2684533
呼呼大睡鼾聲雷動 睡眠呼吸中止症恐找上門(2018/1/17今日新聞)
記者林雁茹/台中報導2018/01/17 15:11
睡覺時鼾聲大作代表熟睡?當心,這可能是呼吸中止症警訊。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調查,約有2成國人會出現失眠、打鼾等睡眠呼吸障礙;而國外睡眠調查也指出,打鼾者約有半數會伴隨睡眠呼吸中止症,如雷鼾聲不但讓枕邊人輾轉難眠,自己也可能睡到一半因吸不到空氣而突然驚醒,嚴重甚至恐猝死。
牙醫師黃泓傑指出,睡覺會打呼是因為咽喉軟組織鬆弛,在空氣流通時造成振動所發出的聲音,很多人以為打呼不是個嚴重的問題,不過這可能是呼吸中止症的重要徵兆,不可不慎。如果每晚睡覺時,打呼過程常出現呼吸中斷的現象,勢必影響睡眠品質,早上起床後就會感覺睡不飽、疲累,導致上班或上課注意力不集中,開車可能會打瞌睡,身體免疫力也會下降,若長期處於睡眠品質不好的狀態下,會影響健康甚至危害生命安全。
黃泓傑說明,有打鼾問題時,首要先到大醫院做全面檢查,對輕度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通常會建議減重或睡前避免飲酒,減少呼吸道易阻塞的情況;至於中重度病患,則會就病因做出相對處置,如進行手術切除多餘軟組織等。從牙醫輔助角度而言,可選擇睡覺時戴正壓呼吸器、止鼾牙套等方式,也不失為一種選擇。
黃泓傑表示,止鼾牙套類似咬合板,必須在牙科印模且量身訂製,由於此治療方式非侵入性,病患適應力和接受度較高。其治療原理是在睡眠時,利用牙托將下巴稍微往前推,避免舌頭往後掉而容易壓到呼吸道,阻礙呼吸空氣。戴上止鼾牙托的過程中須經由簡易呼吸器測試,了解呼吸中止的頻率,再重新訂做牙托的角度,來調整到最佳的治療狀態。部分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病患在手術後,仍需藉由止鼾牙托輔助治療。
睡眠好壞會影響細胞的修復能力,乃至攸關個人整體的身心健康,黃泓傑強調,長期呼吸不順暢、中止會影響睡眠品質,睡不飽不僅身體容易發胖,當吸不到空氣導致血氧濃度下降時,中風和心肌梗塞風險也大為提高。唯有透過檢測及早發現、提早接受治療,才能為健康做好把關。
資料來源:https://www.nownews.com/news/20180117/2684671
牙齒拔掉就ok了嗎? 牙醫師建議先進行齒槽脊保存術(2018/1/17聯合報)
2018-01-17 13:59 聯合報 記者修瑞瑩╱即時報導
牙齒拔完就好嗎? 由於牙齒拔完之後3個月, 牙骨與牙肉會快速萎縮, 之後如果要再補牙, 困難度提高, 而且也比較不好看, 目前醫師都會建議, 拔完牙之後先進行齒槽脊保存術, 避免骨頭快速萎縮。
成大醫院口腔醫學部牙周病科醫師張盈盈表示, 目前這項手術在牙科之間已經相當普遍, 但健保不給付, 每顆牙大約需要1萬元左右。
張盈盈表示,齒槽脊保存術是一種「水土保持」的概念,而執行做法有多種,不同的牙醫師會有不同的做法,在牙齒以最溫和方式拔除後,將骨粉放入拔牙窩洞裡,再放置可吸收再生膜或不可吸收再生膜蓋住窩洞,然後將牙齦組織完全縫合或讓再生膜露出來;也可以將骨粉放入窩洞後,取自體軟組織覆蓋,再與旁邊牙齦組織做縫合。
張盈盈說,根據文獻,透過齒槽脊保存術,可以達到減少齒槽脊高度及寬度的改變量,對於後續的假牙重建能達到較好的美觀。如需植牙時,也較能種植在理想的位置上,減少需要再補骨粉的量及次數,手術次數也會相對減少。而且,就算病人無法決定重建方式,也可以透過齒槽脊保存術先維持住缺牙區的體積,以免因為齒槽脊吸收太多而使得未來重建方式受到限制。
不過,通常齒槽脊保存術術後需等4-6個月才能進行植牙,尤其是植牙重建,齒槽脊保存術會稍微拉長植牙的療程時間, 如果不做這項手術,大約在拔牙之後,1-2個月就可以進行植牙。
張盈盈表示,牙醫師預期拔牙後骨頭吸收較多而會使後續植牙困難度增加者;有高度美觀的需求者,尤其是前牙區;或尚未確定想要以什麼方式重建者,都可以進行這項手術。
但牙醫師評估如需被拔牙的牙齒有急性感染問題者、預期拔牙後的癒合就能達到良好的齒槽脊外型者、不需要維持齒槽脊體積者,及身體疾病問題不建議手術者,就不建議或不需要做齒槽脊保存術。
張盈盈同時也提醒,無論最後想要以什麼方式做缺牙區重建,建議病人每天都要做好口腔清潔,及半年定期檢查牙齒,以確保牙周狀況更穩定、更健康,讓後續無論是選擇傳統假牙或植牙治療,都能夠達到更高的成功機會及擁有更好的治療效果。
資料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7326/2934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