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植牙

缺牙不理好牙連環倒 植牙重建攸關全口健康(2017/12/4今日新聞)

記者林雁茹/台北報導 | 2017-12-04 18:49:20

口腔內牙齒各司其職,後牙區負責咀嚼功能、門牙則攸關美觀問題,若發生缺牙時別忽視不管,應盡速就醫。年過半百的張先生因牙周病感染,導致全口後牙區陸續脫落,僅存下排一顆大臼齒,但卻只做一顆植牙對應咬合,過度依賴使用之下,沒過多久大臼齒竟應聲斷裂,經診斷最後已難保住。牙醫師表示,口腔左右兩側至少應有一組牙齒對咬,讓上下排牙齒能適當咬合且平均受力,如此原本健康的大臼齒才不致慘遭被拔除的命運。

臨床上發現,視個人齒槽骨堅硬程度,缺牙時間過長,快則半年牙齒就會變得凌亂不堪。牙醫師林顯書表示,缺牙區的後牙會往前傾倒,門牙也會因牙齒位移逐漸開縫,缺牙拖延不補還會出現咬合錯亂,進而造成顳顎關節疼痛或發炎,長期恐致臉部變形。若缺牙多顆時,連帶影響到消化系統,恐致營養攝取不均衡,危及健康。

林顯書分析,相較於傳統牙橋必須磨小兩側牙齒,植牙不會傷害鄰近牙齒健康;此外,植牙屬於單顆重建方式,牙齒清潔較省事,無形中鄰牙蛀牙率也會降低。一旦發生嚴重蛀牙或不慎咬斷、撞斷牙齒,無法進行傳統根管治療和牙套時,抑或牙齒因牙周病產生嚴重晃動,造成咬合明顯不適時,牙齒無法保留,以及連續缺牙逾3顆以上者,會建議利用植牙來重建咬合功能。

植體材質主要為鈦合金,不同品牌會在植體表面和螺紋進行不同處理,目的是與牙床骨能更密切結合。林顯書指出,植體來源目前多自歐美引進,國產和韓製也是選項之一,在骨頭生長良好的情況下植牙,成功率可達9成5以上。不過,若不慎使用到低價且來路不明的植體,則會影響植牙的成功率,消費者必須多加留意,尋求專業且信譽良好的牙醫師進行治療。

術前評估也是植牙重要的一環,嚴重糖尿病患因血糖過高,傷口不易癒合,或者本身有免疫排斥問題的患者,通常會提高植牙後的失敗率。林顯書提醒,服用雙磷酸鹽藥物的骨質疏鬆患者,植牙後恐引發顎骨壞死情況,植牙前須謹慎考量,或改採傳統方式修復牙齒。

通常人工牙根壽命可達20年,但前提是要徹底做好口腔衛生,林顯書強調,平日三餐飯後善用牙線和牙間刷來清除牙縫殘渣;使用沖牙機時,水柱力量不宜過強,以免造成牙齦快速萎縮,反而容易堆積食物導致細菌孳生、發炎。尤其每半年應定期回診、洗牙,早期發現牙周發炎並及時治療,以免拖延過久引發植體周圍炎,不僅治療難度增加、植體也恐遭殃,得不償失。

資料來源:http://play.nownews.com/archives/138252

宋志豪:缺牙不補的問題比想像中嚴重(2017/11/20自立晚報)

(記者黃秀麗臺北報導)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在台灣,十二歲以上國人中就有約50%,近千萬的國人有缺牙問題,新當代牙醫診所院長宋志豪醫師表示,國人的缺牙原因多來自齲齒、牙周病,與外力造成的意外傷害等,不論是缺牙原因為何,若放任缺牙不管,可能會造成更大的牙齒傷害。

宋志豪醫師解釋,長期缺牙除了會影響咀嚼功能之外,嚴重可能導致其他牙齒會因負擔過重而減短使用壽命甚至改變臉型。長期放任缺牙不補,牙齒會慢慢的出現變化,缺口前的牙齒會逐漸歪斜,缺口後面的牙則會慢慢前傾,甚至連齒槽骨也會位移,進而改變臉型。

以前有缺牙問題,一般民眾考慮的可能都是裝假牙,但事實上假牙不比植牙,會容易有異物感,也會有咀嚼功能上的限制。而植牙使用人工牙根,不用磨掉健康的牙齒,也會比較穩固。雖然知道了植牙的種種好處,但在決定植牙之前,許多民眾對於植牙術後的風險性依然存在著許多的疑問,最擔心的就是在治療過程中,容易有細菌感染,不但手術會失敗,還可能增加健康的風險。宋志豪醫師表示,「高壓氧植牙」可以解決這方面的問題。

高壓氧是一項近年來才被使用在植牙術後復原方面的技術,最早是用於治療潛水夫病或是一氧化碳中毒的患者。高壓氧治療是指病患全身置於1.4大氣壓以上的高壓艙內,直接或間接呼吸純氧達一特定時間。高壓氧氣治療可降低傷口的感染率,並且促進傷口癒合血管的增生效果,舉凡傷口不易癒合、傷口受感染、組織腫脹者,皆能減緩其不適感,進而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宋志豪醫師提醒,缺牙千萬不能忽視,別讓今日的缺牙造成明日更大的痛苦。另外,目前植牙技術純熟,搭配高壓氧治療,在植牙手術前,患者需要接受詳細的檢查,並擬定一套完善的治療計畫,才能達到最佳治療效果。(自立晚報2017/11/20)

資料來源:http://www.idn.com.tw/news/news_content.php?catid=4&catsid=2&catdid=0&artid=20171120joanne005

缺牙不補影響咬合 植牙搭配隱形矯正一次搞定(2017/11/15今日新聞)

記者林雁茹/綜合報導2017/11/15 15:26

缺牙怎麼辦?根據統計,台灣12歲以上的人口中,47%有缺牙困擾,缺牙率明顯偏高,一旦牙齒「遇缺不補」,恐對口腔健康帶來影響。40多歲的江太太,因無法吃東西而到牙科門診求助,經醫師檢查後發現,後牙區有2處缺牙,原本上、下牙都可以密合接觸,但拔完牙過一段時間後,因沒有立刻補牙,造成牙齒傾斜,現在牙齒已經呈現「開咬」狀態,就是上下排牙齒互相咬不到,口內只有幾顆後牙上、下有接觸,導致吃東西困難。

牙醫師宋慧玲表示,缺牙不僅會影響美觀,可能還會造成牙齒歪倒、牙齦萎縮,尤其缺牙處齒槽骨會逐漸萎縮,造成臉部歪斜,甚至可能影響咀嚼功能,導致營養缺乏和消化不良,進而造成全身系統疾病的加重,因此真的可說是「缺牙不補,後患無窮」。

宋慧玲指出,近年來植牙已成為目前缺牙重建的常見方式之一。但植牙能否成功,則有賴術前的整體口腔評估與規劃,包括像是評估缺牙區的骨質密度和空間、是否罹患嚴重的牙周疾病、鄰近牙齒狀況及咬合關係等。為了提高植牙的成功率與延長使用年限,醫師術前會針對患者整體口腔情況,擬定周延的治療計畫。

而在植牙前的評估作業中,通常會先確認病患的植牙空間是否恰當,如果患者因為長期缺牙或先天性缺牙,出現臨牙向缺牙區傾倒、齒列參差不齊的現象,則會建議先行矯正,扶正原傾倒的牙齒,挪出足夠且恰當的植牙空間和位置。此外,藉由移動牙齒,可刺激齒槽骨增生,因此齒列矯正也能解決患者長期缺牙所造成的骨脊萎縮、齒槽骨骨密度和質量不足的問題,為植牙手術打造一個紮實、穩定且安全的「地基」。

至於矯正的方式,宋慧玲則建議,可選擇安全性高、療效精確的數位隱形牙套。數位隱形牙套是一種透明的矯正牙套,由電腦輔助設計和製作透明彈性的塑料活動矯正裝置,主要是透過不斷地小範圍移動牙齒,達到矯正牙齒的目的。通常配戴時無不適感,患者只需每天配戴22小時,每2周更換一副新的矯正牙套即可。最重要的是,透過數位隱形牙套矯正技術,醫師可利用電腦軟體事先模擬植牙適合的位置,並調整咬合、誘導齒槽骨的增生,矯正與植牙可說是相輔相成。

宋慧玲也提醒,人人都想要有一口好牙,雖然目前植牙的成功率高,但有時患者本身植牙所需的齒槽骨條件不好,就很難成功或有長久的使用率,故需要矯正牙齒來誘導齒槽骨配合生長;矯正完後再接受植牙,不僅能解決牙周病的問題,也可以提高植牙的成功率,並使植牙維持穩固咬合,因此,矯正與植牙的整合性治療,可說是相當重要。

資料來源:https://www.nownews.com/news/20171115/2644666

滿口爛牙不重建 小心感染風險大增!(2017/11/2健康醫療網)

2017-11-02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許多老人擔心拔牙傷身,即使牙齒已經搖搖欲墜或只剩爛牙根,也堅持不願拔除,反而大大增加感染風險。牙周病也已被證實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其他系統性疾病的風險。口腔健康與營養攝取、美觀及社交活動息息相關。

將進入高齡社會 牙齒照護成關鍵

亞東醫院牙科部醫師陳詩芸表示,台灣人口老化快速,1993年台灣老年人口比率是7%,為「高齡化社會」,預估2018年將達 14%,進入「高齡社會」而2025年,將跨過 20% 門檻,成為「超高齡社會」。隨著醫療進步,國人平均壽命也持續延長,如何維持老年生活品質更重要。許多老人家因為牙齒問題,飲食不便、營養不足,不美觀而漸漸斷絕與外界互動。

如果自然牙經過治療後條件許可就儘可能保留,但前提是病人能做到良好的清潔,牙齒本身也能提供足夠的咀嚼功能。缺牙太久未重建,會造成鄰近牙齒移位、牙齒排列歪斜、假牙排牙空間減少、缺牙區牙床萎縮,日後假牙製作困難。仍有咬合的牙齒則易因受力過大而搖動或磨耗,加速損壞。更不用說忍受長期的進食困難和美觀問題,影響生活品質。

活動假牙、植牙 重建牙齒選擇多

陳詩芸醫師表示,活動假牙利用現有牙齒和牙床提供固持力和穩定性,有基本的厚度和體積以提供足夠的強度。第一次戴不習慣,但大部份的人配戴一段時間經過調整都能適應。只有極少數的人會因本身太過敏感而無法接受,此時則須考慮植牙。

年齡並不是植牙的決定因素,主要考量是缺牙區的齒槽骨高度和寬度、咬合狀況,某些系統性的疾病或是曾經做過頭頸部放射線治療須經過醫師評估。適當條件下植牙支持的固定假牙可以讓病人擁有接近自然牙的感受,而全口無牙的病患也可以透過植牙使得活動假牙更穩固,達到更好的咀嚼功能。

資料來源: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5522/%E6%BB%BF%E5%8F%A3%E7%88%9B%E7%89%99%E4%B8%8D%E9%87%8D%E5%BB%BA%E3%80%80%E5%B0%8F%E5%BF%83%E6%84%9F%E6%9F%93%E9%A2%A8%E9%9A%AA%E5%A4%A7%E5%A2%9E

缺保養易致糾紛 植牙前先關注6重點(2017/10/25大紀元)

2017-10-25 5:39 PM

【大紀元2017年10月25日訊】植牙糾紛日益增加,北醫牙醫學系副教授周幸華今天說,糾紛常見於民眾對植牙認識不足,輕忽後續保養,導致治療效果不如預期,考慮植牙前應牢記「3H3N」。

衛生福利部和臺北醫學大學牙醫學系合作「口腔健康整合行銷宣導計畫」,今年拍攝4支宣導影片,包括「食鹽加氟,牙齒有福」、「不一樣的需要-到宅牙醫醫療」、「不一樣的需要-特殊需求牙科門診」及「微笑人生-人工植牙」,希望增進民眾對口腔健康認識。

計畫主持人周幸華下午受訪時表示,近年植牙市場成長快速,但也容易造成糾紛,主要是民眾對植牙知識不足,術前預期和術後結果產生落差導致。如植牙治療需配合術後保養、清潔和定期追蹤,但部分民眾存有迷思,認為牙裝上去就好,忽略保養。
周幸華說,植牙後若沒注意清潔,也會和真牙一樣產生牙周發炎,長期會導致植體周圍骨質被破壞,造成出血、牙齦腫脹,嚴重還會造成人工牙根不保。
若考慮植牙,周幸華建議,應牢記「3H3N」,包含為什麼要植牙(Why)、誰才能植牙(Who)、該怎麼植牙(How)、不適合植牙(Not)、植牙前後要注意(Note)、維護和回診(Maintain)。
此外,臺北醫學大學校長林建煌下午在衛福部記者會中表示,隨政府長期注重齲齒防治,兒童及少年齲齒率相較於以往已有大幅度改善。根據2012年的調查,台灣12歲兒童的恆齒齲齒指數為2.5顆,但仍略高於世界衛生組織訂定的目標,顯見台灣兒童、青少年主要口腔問題仍是齲齒。

因國人飲食習慣多精緻食物、糖飲,成年人的齲齒預防、牙周病防治和年長者的口腔健康、咀嚼力,也都是關注重點。根據國健署統計,35歲到64歲成人平均有13顆以上蛀牙,65歲以上老年人則有17顆以上。
周幸華說,許多疾病和口腔健康相互影響,口腔狀況也是維持身體健康很重要的一環。衛福部為了降低國人齲齒率,已推行食鹽加氟政策,氟化物可加速牙齒表面再礦化,增加牙齒對酸的抵抗力。(轉自中央社)

資料來源:http://www.epochtimes.com/b5/17/10/25/n9769059.htm

植牙+全瓷冠 打造你成為人生勝利組(2017/10/18健康醫療網)

2017-10-18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每個人都想要成為人生勝利組!但是如果你長得很抱歉,可以藉由微整或整形手術來改善;然而,如果你是牙齒太黃,甚至有一口爛牙,就很難由微整或整形手術讓你的門面很稱頭。這時,你該怎麼辦呢?其實,藉由植牙和全瓷冠,是可以讓你如願以償擁有燦爛的笑容。

使外貌更為美觀而選擇植牙

由於醫療科技越來越進步,想要擁有光鮮亮麗的門面,真的一點都不困難!而在植牙的假牙領域,也不再像傳統的方式來進行,很多高科技的數位設備,已經使得植牙假牙可以更加美麗。牙科門診中,有很多是因為缺牙而去做植牙的病人,各年齡層都有,主要是因為缺牙會影響飲食;但是,也有不少人是因為想要使得外貌更為美觀,而選擇植牙。

全瓷牙冠仿真性高較美觀

中壢牙科診所梁嘉元主任醫師指出,由於現代人缺牙都不想傷到自然牙,也不想做活動假牙,因此多半選擇做植牙。傳統植牙的假牙冠內層是金屬基底,再堆瓷上去仿牙齒顏色,這樣的做法沒有辦法把牙齒色澤做出來,且時間久了之後牙齦萎縮,植牙假牙邊緣會露出裡面的金屬基底,較不美觀;但是目前的技術,植牙的假牙冠已經可以用全瓷冠方式來恢復牙齒的功能及外觀,而全瓷牙冠因為沒有金屬成分,且牙冠裡外都是仿琺瑯質硬度的白色材質,自然牙仿真性高,美觀性也更好。

3D數位儀器使牙科治療更舒適

此外,目前的植牙手術也有變革;梁嘉元主任醫師說明,植牙假牙不只是材料不同,製作方式也已有所不同,目前已經可以經由3D數位全彩口掃儀器,完整記錄患者口內缺牙狀況,且牙技師可在牙醫院所直接設計製作出患者的植牙牙冠,速度更快,一天就可製作出植牙全瓷牙冠,並且醫師可以用3D掃描的方式取代患者咬模的程序,再藉由口內掃瞄儀再傳到電腦,牙技師就可以設計出專屬患者的植牙全瓷牙冠,而且假牙密合度更加精準。

網拍靚妹缺門牙不敢開口笑

梁嘉元主任醫師就曾收治一名網拍靚妹來植牙,她因為缺了門牙,不好看,每次做網拍時都不敢開口笑,因而來做植牙;梁嘉元說,由於數位微笑設計可以模擬假牙完成後的形態,所以我們在院所的攝影室拍出患者牙齒的形態後,再與患者討論她理想中的牙齒形態,結果這名網拍靚妹在與醫師溝通之後,最後患者是接受了做植牙全瓷牙冠,讓她終於敢對著鏡頭開口笑。

做完植牙擁有人生第三副牙齒

梁嘉元主任醫師說,做完植牙手術後,就能擁有人生第三副牙齒。植牙手術過程中會有傷口,所以不要吃刺激的食物,同時也會開給止痛藥與消炎藥;而手術後會有些紅腫熱痛,可以使用低周波儀器及雷射,減緩不適感及加速傷口癒合。現在植牙療程已經在走數位化和科技化,這都是為了要讓缺牙的民眾可以擁有更高更舒適的醫療品質,減輕對植牙療程的恐懼,不再害怕看牙醫。

資料來源: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5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