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牙科相關

植牙就能一勞永逸?其實沒有你想像簡單!(2017/1/13華人健康網)

特別報導 2017年1月14日 10:00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如今面臨缺牙問題,除了傳統配戴假牙的方式外,還有植牙手術可供患者選擇。不過,植牙手術並非人人都能順利進行,尤其是有牙周病的朋友,如果未事先妥善治療,就盲目接受植牙,恐使植牙失敗率大幅提升,因此,平時做好口腔清潔非常重要!

植牙人人能做?牙周病患者失敗率高!

事實上,除了沒有作用的智齒外,我們的每一顆牙都有其必要與重要性。當牙齒鬆動、缺牙,都會對咬合、咀嚼及發音功能帶來莫大影響。因此,一旦發生缺牙的狀況,務必應配合植牙或假牙使用,才能保有口腔功能的健全。

植牙的原理,是將人造金屬牙根,種植於牙床上顎或下顎的齒槽骨中,以此作為地基支撐。可是,對於有牙周病問題而缺牙的患者來說,由於細菌感染,牙齦、齒槽骨都相當容易被破壞。所以,這類族群在從事植牙治療時,牙根往往不易穩固於牙床內,失敗率也就較一般人高出許多。

除了失敗率較高外,牙周病患者如果在沒有治療完畢前就進行植牙,反而可能使得牙周病的細菌傳染到植牙的部位,使原本無虞的齒齦連帶遭受波及。所以,民眾在植牙前,一定要先妥善處理牙周病問題,控制感染情況及口腔內細菌量;才能避免牙齒與植牙的地基被細菌破壞殆盡,而影響植牙成效。

口腔清潔做對了嗎?「貝式刷牙法」有利去除潛藏牙菌斑

想要擺脫牙周病威脅,並不如想像中困難。牙周病的成因在於牙菌斑的堆積,進食後若沒有善用牙刷、牙線等潔牙工具,將潛藏在齒縫、牙齦間的食物殘渣加以清除,這些殘渣停留在齒齦間一段時間後便會發酵,成為口腔細菌的養分來源,使得牙周病菌增殖,引起牙齦腫脹發炎、出血等細菌感染症狀,嚴重性不容小覷。

預防牙周病上身,首先要從控制牙菌斑增生做起。正確的刷牙動作首推「貝式刷牙法」:讓牙刷刷毛呈現45度角,於牙齒與牙齦接面平行來回刷洗,就能有效去除藏匿在牙齦接縫中細菌。

杜絕牙周病糾纏光靠牙刷不夠!善用潔牙器具,口腔清潔更全面

想要杜絕牙周病上身,認真用牙刷牙就好?其實,你只做對了一半。根據刊載於2005年日本《日齒保存誌》期刊的臨床研究發現,即使每天正確刷牙,也僅能除去牙齒間60%左右的牙菌斑。

如果,除了牙刷清潔外,同時搭配牙線使用,則能把清除率提高至79%;至於牙刷加牙間刷的組合,則清除率能達到84.6%。因此,想要杜絕牙周病糾纏,民眾應打破過去只要一把牙刷在手就夠的迷思,善用潔牙器具輔助針對牙菌斑容易堆積部位仔細清潔,就能有效去除牙菌斑。

資料來源: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50672

懷孕好憂鬱!生一個孩子就得掉一顆牙?(2017/1/13華人健康網)

2017/01/13 10:00
牙齦嚴重發炎、腫脹,嚴重到影響進食,連喝水都痛苦!許多孕媽咪共同的經驗,就是懷孕過程中——尤其是中後期到寶寶新生的階段,飽受牙齒不適的困擾。一方面擔心胎兒的營養吸收,一方面又擔心就醫是否妥當。準媽媽的齒齦煩惱其實大可預防!

有苦難言的孕期牙周病,都是賀爾蒙惹的禍!

俗語說的「生一個孩子,掉一顆牙」,牙醫師和婦產科醫師都認同,孕期的牙周問題與賀爾蒙改變有很大的關係。孕期是牙周病易惡化的時期,這是由於女性懷孕後會分泌特定荷爾蒙,使體內的軟組織增生,一方面有助於胚胎著床穩定、順利成長,然而,牙齦也屬於軟組織,所以這類荷爾蒙連帶也會刺激牙齦,使牙齦更敏感,準媽媽在刷牙時若未能徹底清潔,就會影響牙齒健康,使原有的牙周病惡化。另外,賀爾蒙改變帶來頻繁的孕吐,口腔內的酸性物質增加,或者像是為了補胎、產後坐月子而進食次數增加,以及口腔清潔不佳,都會連帶導致牙齦更容易充血腫脹和發炎。

孕期常見的口腔疾病首推牙齦炎,在孕期三個月後,牙齦腫脹和刷牙時出血等困擾的發生率有50%之高,而牙周病嚴重的時候,約有0.5%的孕婦牙齦處會長出懷孕瘤。另外,妊娠性牙齦瘤、齲齒發作,也都是常見的問題。上述不適的症狀需要經過牙周治療才可能痊癒,不會因生產而自行消失。而嚴重的口腔疾病甚至是會影響到胎兒的,當體內充滿了如前列腺素等發炎物質,所以其35週的早產風險會是一般孕婦的5倍,32週的早產風險更高達7倍。

懷孕中期是看牙黃金期,延誤就醫影響胎兒更重

儘管孕期間容易好發牙周不適,媽媽們卻往往因為擔心藥物影響胎兒而不敢積極治療。常見的牙科藥物包括了抗生素、止痛藥、麻醉劑等。以抗生素來說,除了四環黴素、氯黴素及鏈黴素外,一般而言,牙科抗生素對孕婦來說是安全的。因為感染可能造成菌血症或敗血症,對胎兒的危害要比抗生素通過胎盤對胎兒的危害更大,所以必要時仍會建議孕婦服用。一般常用的止痛藥,如阿斯匹靈及普拿疼,婦產科醫師普遍認定是安全的;牙科局部麻醉劑只要不過量,都可安全使用。就診時明確告知自己的懷孕狀況,醫生自會斟酌使用合適的藥品。

孕婦的任何牙科問題,都應依據醫生指示及早治療。即使是牙科X光攝影,都可以在懷孕的前三個月期間安全地進行,第二期和第三期亦可以接受需要的治療,其中又以第14-20週的時間被認為是治療的黃金期。任何牙科放射線檢查的劑量都很小,且照射時均會遠離下腹部,醫院、診所也會協助孕婦穿著防護鉛衣,如此一來,已經相當安全地保護了胎兒。

一般洗牙或補牙更是可以在孕期內進行治療,控制口腔疾病不但能夠改善孕婦的生活品質,還可減少口腔細菌從母親到孩子的傳播。如果孕婦是屬於情緒緊張型,妊娠前期比較有流產之虞;妊娠後期則比較怕會因為仰臥的姿勢壓迫到靜脈血管,因此,懷孕中期是看牙的黃金期,洗牙、牙科補綴、根管治療等都可在這個階段完成。

懷孕的萬全準備,從口腔保健做起

口腔的保健是時常被忽略的優生保健必要重點,建立健康的口腔環境,不只是造福孕婦,更是保護胎兒。
如果平常沒有定期檢查的觀念和習慣,在預備懷孕前更應該先做好口腔健康檢查,任何需要處理的牙齒大小問題,不管是蛀牙、牙周疾病、牙齒矯正、植牙等等,不妨及早就醫調養,以免孕程中發生嚴重的牙齦出血、腫脹,或牙齒脫鈣、鬆動,加倍辛苦了自己。誠如媽媽手冊裡的建議:懷孕前、懷孕4-6個月中、生產做完月子後,都應定期洗牙、檢查。2016年起,健保署提供孕婦每三個月免費洗牙一次的福利,可善加利用,並且搭配妥善的潔牙習慣,讓自己避免「生一個孩子,壞一顆牙」的隱憂。

事實上,口腔的保健是時常被忽略的優生保健必要重點,建立健康的口腔環境,不只是造福孕婦,更是保護胎兒。孕婦應有足夠的牙菌斑控制能力,透過刷牙、使用牙線、挑選品質好的牙膏,甚至使用如木糖醇和漱口水抗菌藥物,必要時配合專業治療,以達到有效的預防效果。

資料來源:http://times.hinet.net/news/19938507

當牙醫壓力有多大 8個原因告訴你(2017/1/11蘋果日報)

2017年01月11日16:41

當牙醫可能需要面對的幾種糟糕情況,牙醫網站「Dent&Co」列出會讓牙醫壓力很大的8個原因如下:

1、霹靂無敵久的等待
在成為獨當一面的牙醫之前,需要六年的求學生涯、兩年PGY,並且還需要一大筆資金才能擁有自己的事業。
2、一堆投資
牙醫畢竟是商業市場導向,而它的教育養成當然是昂貴的,你必須花非常多的錢來踏入牙醫師的圈子。
3、責任感
病人的健康是牙醫師必須承擔的責任,不論是打麻藥、手術、術後藥物等等都有著很大的風險,並且要非常謹慎地處理。
4、情緒起伏
牙醫師還是得讓顧客開心並且滿意,但並非每一位病人都是好溝通的,最壞的狀況,這還可能影響你的其餘日常任務。
5、又是關於$
病人可能永遠無法理解高額費用背後的原因,這是牙醫師為了讓病人擁有好的治療所付出的代價,不論是進修、設備、人力和是租金,牙醫師背後的經濟壓力注定無法被理解。
6、工時不穩定
你將不得不在假日或是晚上開門待命,錯開與其餘牙醫師們的競爭,你將縮短與家人共同的休息時間,並且導致生活作息的不同,但這就是牙醫師必須面對的市場現實。
7、 STP (Super Trouble Patient)
或許你對自己的治療非常有信心,然而牙醫本身並非唯一的成效指標,有非常多的狀況導致你無法發揮你應有的實力。
8、職業傷害
在長時間看診中的不當姿勢、閉密空間、化學材料與缺少活動等,牙醫師注定會有許多背部疼痛的後遺症,更甚者,你有很高的機率遭遇針扎、感染的風險。(即時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資料來源: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70111/1032957/

請問醫生,年紀大牙齒脫落是正常的嗎?(2017/1/12大紀元)

2017-01-12 9:48 AM

問題:
請問醫生,年紀大牙齒脫落是正常的嗎?(女,53歲)

凌潔—小圓牙科醫生凌潔答:
很多人就說:啊!掉牙齒啦!或者牙齒鬆啦!到醫生那去拔牙,說:喔!沒辦法,老了。但年紀大掉牙不是絕對的。

人的一生牙齒就兩副,一個是幼兒牙齒,到了一定年齡它就被恆牙所替代。人的這一生中就是只有這一副恆牙。牙齒和其它器官、內臟都是一樣的,只有這一副恆牙。可是老了之後,並沒有說要把眼睛拿掉;或者心臟怎麼了要換一個。這是一個誤區。

其實牙齒不是年紀大了就一定會掉,只要你保養好就不會的。年紀大了,牙齒可能變黃一點,可能磨損多一點,那都是很正常的,這是老化。但是掉牙不是理所當然的,而是不正常的。是因為平時也是沒有注意保養才會這樣。比如說,你沒有定期去看牙醫,沒有定期去洗牙、檢查牙齒,你的牙齒可能是有問題。

牙齒有一種慢性的炎症,叫牙周病。它並不會給你生活造成很大的痛苦或者是影響。比如說我老是覺得這牙齒有點不舒服,因為牙周病到很嚴重的時候它就不出血了,它反而是什麼問題也沒有。但是它在悄悄地進行著。到一定程度,牙周病最大的影響,就是影響到牙齦和牙骨頭。在慢性炎症的情況下,它慢慢會吸收。吸收到一定程度,就支撐不住牙齒了,那牙齒自然而然就會鬆掉。這是第一步。第二步,牙就會掉。

因此,年紀越大問題就越多,因為這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它慢慢積累、炎症積累多了到最後牙齒就掉了。

資料來源:http://www.epochtimes.com/b5/17/1/2/n8656002.htm

國民口腔健康促進案 規劃成立首座牙醫專科醫院(2017/1/9自由時報)

2017-01-09 20:17

〔記者陳梅英/台北報導〕國發會今日委員會通過衛生福利部提報「國民口腔健康促進計畫(106年-110年)」草案,希望能降低台灣齲齒率,總經費41億元,有75%會用在預防保健上,並希望在5年內,輔導民間成立我國首座牙醫專科醫院。

衛福部次長何啟功表示,台灣兒童齲齒率雖然已經有下降趨勢,但距離先進國家甚至開發中國家還有很多努力空間,目前台灣無齲齒率,根據2011年資料是20.7%,與WHO(世界衛生組織)在2010年要求至90.0%差距甚遠,若只算12歲以下兒童齲齒率,台灣2013年資料是2.50顆,日本2015年是0.90顆、韓國2012年1.80顆、新加坡2011年的資料是0.60顆。

此外,目前台灣所有牙醫相關保健給付呈現持續上升趨勢,這也顯示台灣在預防保健上並沒有做到國際化標準。
也因為以上原因,此次衛福部提報的國民口腔健康促進計畫預計編列41億元,其中,將有75%的比率會用在預防保健上,希望透過此計畫降低國人齲齒率,也就降低未來醫療需求,同時也會建造一個平台以培育牙醫界人才。

這項計畫中另外一個重點還有希望引進民間資源,規劃成立我國首座專科的牙醫醫院。

何啟功表示,41億元經費不足以成立一家醫院,希望能鼓勵大型醫學中心的牙醫體系獨立,轉型為專科牙醫醫院。

何啟功說,目前牙醫都獨立開業,台灣雖然到處都是牙醫診所,但過於分散,希望能集中,醫學中心的牙醫體系若能獨立,好處是規模夠大,涵蓋的服務內容也夠,遇到有慢性病的病人可以互相連結照顧,照會內科或是其他診療都會比較方便。

同時也可鼓勵國內業者研發更多元、具競爭力的口腔衛生保健輔具、醫療器材及牙材,希望能帶動國內牙材產業,發展國際醫療。

資料來源: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942268

牙齒有望再生!蛀牙自己補 阿茲海默藥助「長牙」(2017/1/10東森新聞)

2017-01-10 16:37字級:

一旦有蛀牙發生,除非真的必要,不然看牙對許多人來說,是避之唯恐不及的事情,但蛀牙如果不即時修補,不僅很容易造成牙痛,嚴重甚至還得面臨拔牙的命運,不過,現在有外國研究發現,以阿茲海默症藥物「Tideglusib」治療蛀牙,不但能讓受損的牙齒自然再生,還可以修復蛀洞,也就是說,人類未來可能不需要透過補牙就可以治療蛀牙,對害怕看牙醫的人來說,可說是一大福音。

據外國媒體報導,當人類有蛀洞產生的時候,其實牙本質(dentine)是有自行修復的能力,但只限於小區域,如果蛀洞太大,還是得找醫生補牙,如今科學家卻發現,只要以阿茲海默症藥物「Tideglusib」治療蛀牙,就可以加強牙齒的修復能力,如此一來,不須補牙,牙齒就能靠自己的細胞把蛀洞補起來。

領導這項研究的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教授夏普(Paul Sharpe)表示:「幾乎每個人都會蛀牙,我們想找出真正簡單、快速和廉價的治療方式。」該實驗已用老鼠的牙齒實驗,效果也相當不錯,而該實驗主要是將海綿浸泡在Tideglusib藥物,之後再將海綿插入患部,刺激牙齒重生和修復,插入的海綿會隨著時間會消失,留下修復的牙齒。另外,如果蛀牙情況太嚴重,新的療程還可望透過牙齒的自我復原力,保住原牙,讓患者不必面臨拔除牙齒的命運。

研究員夏普(Paul Sharpe)也說,藥物「Tideglusib」在臨床使用上已被證實是安全的,此藥物不僅可以刺激牙齒幹細胞再生,還可以減少補牙的需要,應該很快就能用於牙醫門診治療,而這項研究近日也會被發表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裡。不過,還是要提醒民眾,畢竟牙齒要用一輩子的,維持定期洗牙的習慣很重要,且從小就應該建立正確的潔牙觀念。

資料來源:http://news.ebc.net.tw/news.php?nid=48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