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牙科相關

寒流來襲易中風 血管抗衰提升牙周病治療成效(2017/2/2 NOWNews)

記者江孟萩/台北報導 2017.02.02 / 11:17

最近天氣變化多端,年近50的陳先生遇寒流來襲,刷牙時碰到冷水、一陣冷風灌來,就感到牙齒痠痛敏感,除了牙齦腫脹外,刷牙還會流血,感覺似乎齒牙動搖,且因長期過度疲勞、作息不規律,某天應酬結束,回家的路上竟發現自己左手指不受控制、動彈不得,經就醫診斷治療發現是輕微中風。

陳先生的心臟科主治醫師,除了開藥控制其中風病情,在診斷過程中發現陳先生開口便傳來惡臭,有嚴重牙周病,因此提醒他須至牙科進行治療,以免受牙周病菌干擾而影響療效、造成嚴重的二次中風。禾睿牙醫診所院長呂睿庭醫師表示,罹患牙周病比起未罹患牙周病的患者,引發冠狀動脈硬化、心肌梗塞、腦中風的風險要高出3倍,還會使老人性肺炎、糖尿病惡化,甚至可能對孕婦可能造成早產和新生兒體重不足、流產等現象,或者增加罹患阿茲海默症和胰臟癌的風險。

牙周病上身常源於潔牙不當,導致細菌在牙齒和牙齦接縫處漸漸堆積,產生透明而黏稠的牙菌斑。細菌會侵襲牙齦,引起紅腫、發炎、易出血,若發炎的牙齦持續遭到破壞,就會在牙齒之間形成容易藏汙納垢的囊袋。當壓力大、免疫力下降,就會不斷破壞齒槽骨,此時牙周的健康已亮起紅燈,若不積極處理,這些細菌很可能會再藉由身體的血液流至全身,導致身體健康也受影響。

根據國民健康局統計顯示,國人蛀牙盛行率達9成,罹患牙周病更高達99%。多數人平日疏於清潔口腔,有蛀牙或牙齒鬆動、牙齦流血等牙周病初期症狀出現時,還沒有警覺,等到嚴重時,牙齒地基可能已被掏空。呂睿庭醫師指出,目前牙周病的治療技術日新月異,水波雷射即是運用水雷射新科技,快速且低疼痛度地治療牙周病,不須開刀翻開牙齦,能有效深入清除發炎及潰爛組織,術後不會產生腫脹不適,復原期快速。

隨著預防醫學發達,牙齒的健康也能逆齡抗衰,利用水波雷射治療牙周病,再利用血管光療法,讓血液進行低能量雷射的日光浴,強化紅血球攜氧量,促進循環、增強免疫,再輔以精氨酸成分的抗氧飲品,可加速修復牙周受損組織。

呂睿庭醫師提醒,牙齒健康與否連帶影響身體健康,罹患牙周病的患者平日即應做好口腔清潔,牙刷傾斜45度角,輕輕壓住牙齦,左右輕刷按摩牙肉,上排牙齒以刷毛向下刷牙齒表面,下排則向上刷。尤其凹陷部位要仔細刷乾淨,可搭配牙線、牙間刷和沖牙機使用,才能有效徹底清除牙菌斑。

資料來源:http://www.nownews.com/n/2017/02/02/2384613

牙痛就是病! 不想「臉歪嘴斜」快治療(2017/2/2 TVBS)

2017/02/02 13:00 記者 許碩穎 報導

「牙痛就是病」是牙病的外顯徵兆,可請醫師評估病況,做出最適合患者的醫療建議。
常有人說:「牙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其實,「牙痛就是病」,是疾病的外顯徵兆。究竟,牙痛要怎麼治療,還是乾脆拔掉呢?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牙科主治醫師宋博達指出,首先需要先評估保留或拔除患牙,若醫師評估患牙可治療、留下的機率也大。一般而言,救治保留真牙有其好處,如評估後牙疾嚴重或預後不良,則建議拔除以降低感染或掏空基骨等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拔牙後產生的缺牙區也需要「重建」,若是缺牙不補,可能造成缺牙的鄰牙傾斜或移動,到最後出現「臉歪嘴斜」的樣子,日後要再做假牙或植牙,難度也較高。

宋博達醫師提供以下常見的缺牙區重建選項:

1、傳統固定假牙:也就是俗稱的牙橋,此種假牙是修磨缺牙區兩邊的牙齒作為橋墩一般,以搭建出相連的假牙如同橋體。此方式的優點是美觀自然、比植牙便宜、方便也不太須要動手術,不過需格外注意兩側橋墩牙齒的健康條件,因橋墩牙磨掉一定的量之後,有可能發生齒髓神經炎。另外,平時清潔維護不可少,定期回診保健及避免咀嚼硬物也很重要,國外研究發現,固定假牙不再堪用的主因,即是疏於照護及清潔,導致蛀牙或牙周病。

2、植牙(人工植體支撐式固定假牙):植牙優點就咬合力學及方便性而言,最接近自然牙,安裝植體假牙等待期平均3~6個月,安裝後零件與植體相關治療屬自費項目,當今植體廠牌百百種,追蹤及保固以回原院所為宜。植牙前,患者自己的健康狀況及服用藥物必需詳實告知醫師,以評估是否適合,個人缺牙區的條件不同也會影響手術的複雜度及植體假牙的成功率。術後對於植體的清潔及回診追蹤維護亦相當重要,因為植體雖不會蛀牙也不會生鏽,但其牙根表面粗糙,清潔不當則易藏匿細菌,進而發生植體牙周炎並使得植牙失敗,不可不慎。

3、活動假牙:局部缺牙的時候,也可選擇製作「部分活動假牙」來重建缺牙區,此種假牙乃是透過鄰牙作為支柱並以鈎靠卡住,若是遇到全部的牙齒缺失,則採「全口活動假牙」。部分活動假牙的優點是經濟實惠,一次可填補多顆缺牙,且方便取下以清潔周遭牙齒,通常不需動手術即可製作,屬風險相對低、破壞較少的保守療法,不過與上述二方式相比,活動假牙產生的異物感較為明顯,適應期偏長。

活動假牙雖然也需略磨鄰牙,但範圍很小,且好處是若繼續發生鄰近牙齒缺失,仍有機會用原有的部分活動假牙加以擴充後繼續使用。「全口活動假牙」方面,侵入性最少、價格較為經濟,惟適應期最長,經醫師評估後有時會建議留下部分真牙牙根或植入人工植體牙根,以增加全口活動假牙的穩定性,稱之為「覆蓋式全口活動假牙」。選擇活動假牙會建議患者食用軟而易嚼不黏的食物,以保護牙床及支柱牙。也要保持定時回診及平日清潔,若缺牙範圍少,活動假牙太小,則要注意鬆脫誤食風險。

宋博達醫師建議,現代人對於拔牙後產生的缺牙區日益重視,無論是使用傳統固定式牙橋、活動假牙或人工植體支撐固定式假牙來重建缺牙區,都建議以細嚼慢嚥,平時勤於清潔,除一般牙刷外,使用醫師建議適合您的輔助清潔工具,如:單束毛(圓錐束毛)牙刷、牙橋穿引線、牙線、齒間刷等,並定期回診保養,如此牙齒與假牙方能長久。

資料來源:http://news.tvbs.com.tw/life/703229

掉一顆牙 恐導致脊椎側彎?(2017/1/28優活健康網)

日期:2017.01.28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當健康出問題時,身體往往會出現症狀,可能是疼痛或各種不適,但很多時候身體也會以不容易發現的結構改變來表現。比方說右側因為蛀牙而拔掉了一顆牙,如果沒有製作假牙,會因為吃東西不方便,而改用左側的牙齒來咀嚼食物,時間久了,牙齒的咬合平面會開始往左側偏移,頭顱也漸漸往左偏,身體的構造為了保持平衡,左側肩膀會抬高,但左側骨盆卻會往下,長期下來,就會造成脊椎側彎!

脊椎過度異常 身體器官就會產生疾病

人體會因為姿勢是否端正、牙齒是否脫落、身體是否受到外傷等各種原因,而讓身體的結構做出各種補償。當脊椎出現過度的彎曲或異常時,有問題的脊椎所負責的身體器官就會產生疾病,很幸運的,當人的身體出現了疾病,可以用藥物治療、可以調整骨盆、可以整脊椎、甚至可以調整頭顱,但最困難的是將牙齒調整回最符合人體需要的位置。因為牙齒移位後,不只是做好假牙或是種好人工植牙就行,還需要牙醫師將牙齒移回原來的位置,或是把磨損的牙齒補高,工程遠比其他醫療工作要複雜得多!

牙齒支撐臉型與輔助發音

牙齒不僅承擔了咀嚼的重責大任,也協助支撐臉型與輔助發音,更是身體最重要的感覺器官,掌握了身體最重要的位置感覺(本體感覺,例如閉眼時仍能感知身體各部位的位置),一旦結構發生問題,不是人工植牙就可以解決的。所以一定要把牙齒照顧好,牙齒脫落時,更要在第一時間將牙齒重建完成,以免造成更多的後遺症。(本文摘自/牙齒有毛病,身體一定出問題/時報出版)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42431

驚!飯後立刻刷牙是錯的 一定要飯前刷(2017/1/20蘋果日報)

2017年01月20日17:11

牙科醫生劉錦波接受香港《蘋果日報》訪問時指出,飯後立即刷牙其實很傷牙,特別是進食酸性食物後。「吃下橙及檸檬之類的酸性食物後,酸性進入口腔,會令牙齒表面的琺瑯質有礦物流失,礦物流失後令琺瑯質軟化,若立即刷牙就會將琺瑯質磨走。」若長期這樣做,琺瑯質會明顯被磨蝕,而且流失了不會再生,最後令牙齒越來越黃、變薄、變細、表面凹陷易崩牙,甚至導致牙齒敏感,所以最好等30分鐘才刷牙。

劉錦波建議,可讓口腔分泌足夠口水,令酸鹼度調整至平衡後,琺瑯質才可重新礦化,之後再刷牙就可避免牙齒出現敏感情況。

不過想防止蛀牙,保持口腔清潔,關鍵就在細菌膜必須清除徹底,且飯前刷牙才是正確。劉醫生解釋:「所有蛀牙都來自細菌膜與食物產生作用,細菌排出的酸會侵蝕琺瑯質導致蛀牙,若果你進食時口腔內沒有細菌膜,基本上你不會蛀牙。」所以,飯後刷牙對於防止蛀牙只帶來有限度幫助,要刷就應該飯前刷。(即時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資料來源: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life/20170120/1039805

唾液腺黏液囊腫不是腫瘤 對嘴唇小水泡勿自行處理(2017/1/16東森新聞)

2017年01月16日 19:07 記者林悅/南市報導

牙科及口腔顎面外科門診中,常見病人因下嘴唇處之突起腫塊,約數天至數周未消而求診,主要症狀為凸起如水泡狀之腫塊,無疼痛感,形狀規則且呈現軟或有彈性的質感,常以白色或是微水藍色之外觀表現,大小通常由數mm大小到1公分左右最為常見,奇美醫學中心口腔顎面外科醫師林哲毅說,這是唾液腺黏液囊腫,並不是腫瘤,應就醫治療。

林哲毅醫師說,唾液腺黏液囊腫發生之原因,通常為外傷,如撞擊或是進食時意外咬到後所造成唾液往腺體外累積或是唾液腺管道之阻塞造成小唾液腺之腫脹而形成。黏液囊腫本身不是腫瘤,病理學上診斷為偽囊腫之病兆。

許多病人發現後會以為是水泡,而自行使用尖銳物品,將其刺破後會有如水或黏液樣的物質流出,水泡則明顯消退。但數天至1周內就會再發現原本位置如先前一樣症狀。也建議病人勿自行處理,以避免傷口感染等問題。若水泡自行消退則無需後續治療之必要性。

口腔內有數百個小唾液腺分布在嘴唇、舌頭、頰黏膜及硬軟顎等軟組織處,提供唾液分泌。因此皆可能發生此疾病,統計上仍以下唇最為常見。

主要治療方式以外科手術切除病兆和附近小唾液腺為主,並接受後續病理檢查確定無其他病兆。文獻上亦有其他以雷射治療方法改善此疾病,但因無明確病理學檢查結果,仍不建議此療法。相同之症狀表現亦有可能為其他診斷,臨床上有極少數發現為唾液腺腫瘤或是唾液腺癌。若發生在舌尖腹側面的唾液腺黏液囊腫,因解剖結構較特殊,或其他部位有再復發情形,則需多次手術方可解決問題。

林哲毅醫師表示,手術後常見後遺症為嘴唇產生麻痹感,通常於半年內可自行改善。此外術後暫時性嘴唇變形通常無需太過擔心,不會因此造成後續美觀上問題。

資料來源:http://www.ettoday.net/news/20170116/849968.htm

智齒需要拔掉嗎? 定期檢查防範未然(2017/1/15健康醫療網)

2017-01-15 記者林怡亭報導

許多民眾常因智齒腫痛或矯正需求,而被轉診到口腔外科評估拔牙。到底什麼樣的智齒需要處理,又怎麼樣的智齒一定要拔除呢?

第三大臼齒易成清潔死角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口腔外科楊方瑜醫師表示,大家口中的智齒即為第三大臼齒。因人類演化,下顎越來越小的緣故,有些人先天性缺少第三大臼齒,就少了一個要不要拔牙的煩惱。若是第三大臼齒有發育,常因下顎空間不足使得智齒無法長在正位上,因而常造成清潔上的死角。

堆積細菌與食物殘渣
臨床上常見的是智齒沒有長出來的狀況,與前面一顆第二大臼齒間會產生比較深又細的溝縫,造成細菌與食物殘渣在此堆積、產生蛀牙、牙周發炎、骨頭破壞,甚至形成囊腫病變,或是有較高風險的蜂窩性組織炎。

楊方瑜醫師指出,上顎智齒埋伏較深的狀況可能會高及鼻竇,若拔完有鼻竇穿孔則需做額外的修補手術,避免產生口鼻竇相通或是慢性鼻竇炎的狀況。因此,在評估要不要拔牙時,除了是否已經產生病灶,也會將病人本身清潔能力一併列入考量,以免成為潛在的感染或病變風險。

術後不適約一週緩解
楊方瑜醫師說明,術後最常見的問題有腫痛、下唇下巴麻木、第二大臼齒的齒質構造或牙套受到影響等狀況。腫痛的問題在按時服藥及冰敷後,通常可以達到良好的控制,一般術後大約一週左右緩解。

下唇下巴麻木的問題則與智齒牙根與下齒槽神經的構造位置有關,有時在術前的X光片檢查可以約略判斷出,有時候基於安全需要額外照牙科的電腦斷層判定。此外,第二大臼齒的齒質或牙冠有時可能在拔牙的過程中因擠壓而受傷,或是牙冠脫落,需等拔牙傷口穩定後,才做後續的補牙或牙套治療。

適當時間拔智齒
楊方瑜醫師強調,照顧智齒須有防範未然的概念。除了半年一次的定期檢查外,更要做好心理準備,在適當的時間拔除智齒。不然,若等到智齒腫痛起來,或是第二大臼齒因為清潔不易而蛀牙或牙周病破壞了,更是得不償失。

資料來源: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0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