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牙科相關

假牙、斷齒致口腔黏膜病變 增罹癌風險(2019/05/09台灣新生報)

【記者蔡榮宗/投縣報導】2019年5月9日 上午12:00

抽菸、喝酒或吃檳榔是大部分民眾都知道會導致口腔癌的危險因子,但是蛀牙、斷裂尖銳的牙齒與不當的假牙也是有相關的。因此除了少吃刺激性食物,戒除菸、酒、檳之外,醫師提醒配戴假牙的民眾,仍須定期返診追蹤假牙狀況,避免不合假牙致口腔黏膜病變,增加罹癌風險。

南投一名陳姓婦人平時無抽菸、喝酒或吃檳榔的習慣,近兩個月舌頭經常破皮,而且同個部位反覆發作,於日前就診後耳鼻喉科醫師發現患者舌側緣明顯潰爛,進一步切片檢查確診為第二期口腔癌,研判是陳婦多年前配置活動假牙因為牙齦萎縮導致咬合不整,長久地摩擦刺激使潰瘍反覆發作導致舌部癌變。

衛福部南投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吳昭寬醫師表示,發生在口腔部位的惡性腫瘤,如嘴唇、牙齦、舌頭、上顎等區域,都算口腔癌,其中最好發在兩個部位,一個是舌頭,另一個則是口腔頰黏膜。除了菸、酒及檳榔等三大致癌因子外,蛀牙、歪的智齒、殘留牙根或是不適合的假牙等,都可能因為不斷的刺激、摩擦口腔組織,導致慢性潰瘍,久了出現像是紅斑、白斑、疣狀增生等癌前變化,如果置之不理,就可能會導致口腔癌。

許多長者假牙一戴就是二十年,縱使假牙出現鬆動、不合的情況,也是忍耐續用。牙科曾光暉主任表示,年齡的增長與配戴假牙後,牙床可能會有變化,建議應定期至牙科門診回診追蹤牙齒狀況,不只是調整假牙,也要保養剩下的真牙。

吳昭寬醫師提醒民眾應定期安排篩檢,若出現嘴破持續超過二週以上沒有癒合,或是口腔內部有白斑、紅斑、硬塊,不明原因出血、頸部淋巴腫大等異常症狀,應盡早至醫院接受醫師診療。

資料來源:https://tw.news.yahoo.com/%E5%81%87%E7%89%99-%E6%96%B7%E9%BD%92%E8%87%B4%E5%8F%A3%E8%85%94%E9%BB%8F%E8%86%9C%E7%97%85%E8%AE%8A-%E5%A2%9E%E7%BD%B9%E7%99%8C%E9%A2%A8%E9%9A%AA-160000573.html

生一個孩子掉一顆牙?醫師破解「胎兒偷走媽媽的鈣」迷思(2019/05/07自由時報)

2019-05-07 11:48

〔記者方志賢/高雄報導〕俗語說「生一個孩子,掉一顆牙」,過去醫療知識不普遍,誤認孕婦掉牙是胎兒「偷走」媽媽的鈣?但牙科醫師表示,孕婦掉牙有很多原因,可能是荷爾蒙、孕吐、飲食習慣改變,狂吃甜食或蜜餞等酸性食品造成的!

阮綜合醫院牙科部主任梁錦榮表示,胎兒的「骨骼」發育仰賴母體提供的鈣作原料,當母體鈣質攝取不足時,胎兒會轉向吸收母體的骨鈣作為成長養分,才有「生一個孩子,掉一顆牙」的說法,因此孕婦宜多攝取含鈣與維他命D群食物。

梁錦榮強調,孕婦牙齒問題並不是被胎兒「偷走」牙齒內的鈣質,但孕婦確實易出現一些口腔問題,例如懷孕初期,大量分泌雌激素與黃體素,若加上口腔清潔未落實,牙菌斑堆積,易造成牙周組織發炎及牙齦腫脹、流血。

另外孕婦害喜、孕吐或胃酸逆流,造成牙齒琺瑯質長期被侵蝕、變薄,牙齒會變黃,對冷熱敏感,甚至造成牙髓炎。

梁錦榮說,孕期口味改變,偏好酸性(蜜餞)或高澱粉食物,導致口腔偏酸性、唾液變得較黏稠,進食後沒做好口腔清潔,容易提高齲齒發生機率。

梁錦榮警告,孕婦口腔疾病中的細菌毒素可能經由血液循環系統,通過胎盤影響胎兒發育,甚至產生畸形或流產風險,尤其懷孕前3個月,拔牙產生疼痛的刺激,易導致流產,最後3個月口腔創傷性手術則易導致孩子早產!

梁錦榮建議,為了胎兒不受孕婦牙疼、牙齒疾病影響,孕前做一次徹底洗牙,清除牙菌斑以減少對牙周的刺激,就可有效預防妊娠期牙齦炎。

資料來源: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781962

你刷對了嗎?醫列3大錯誤刷牙方式 9成民眾刷錯牙(2019/05/01三立新聞)

2019/05/01 10:29:00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你每天認真刷牙,但有刷對嗎?根據牙醫師宋權臨床觀察,發現有高達90%至95%的民眾刷牙方式錯誤,就連使用牙線清潔的方式也有問題。而清潔方式錯誤,可能造成牙齦炎外,日後還可能導致牙齦萎縮,甚至牙周病找上門。

 

據《聯合報》報導,常見的NG刷牙、潔牙方式包括以下三種:

NG 1.上下左右用力刷,以為刷乾淨了

宋權表示,其實牙齦與牙根之間約有2mm的深度,稱為「牙周囊袋」,食物餐渣會塞在牙周囊袋中。因此正確刷牙方式,是要將牙刷傾斜45度角,讓刷毛進入牙齦裡面,並以繞圈方式、清清地將一顆顆牙齒清潔10次,且刷完外側再刷內側,才能真正清潔口腔。

NG 2. 一根牙線棒清全口

宋權表示,只用一根牙線棒,會將前面清過牙縫中的細菌,再帶入隔壁的牙縫中,因此正確方式是使用牙線而不是牙線棒,清完前一個牙縫後,要將牙線換到新的一段,繼續清下面的牙縫。

NG 3:牙線上上下下,以為有清乾淨

宋權表示,多數民眾就算使用牙線,也是「下去又上來」,以為這樣就清乾淨了,其實很多食物殘差會進入牙齒根部,因此使用牙線,還需要再往牙齒根部左右兩側,向下深入牙齦中,才能將細小的食物殘渣完全清乾淨。

資料來源: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534881

孕媽咪牙齒差?保護母胎健康、防早產,留意3口腔問題(2019/05/07華人健康網)

【華人健康網 記者洪毓琪/台北報導】 2019年5月7日 14:40

「生一個囝仔、落一支嘴齒」,相信多數人對於這句台語俗諺都不陌生,而這句話也常讓不少孕媽咪認為,孕期的牙齒及牙齦問題,是因為胎兒「吸收」母體牙齒內的鈣質導致。但真的是這一回事嗎?孕媽咪又該如何預防?且聽專業牙科醫師怎麼說!

孕媽咪牙齒差是胎兒吸收牙齒鈣質引起?孕期荷爾蒙、飲食變化才是關鍵

阮綜合醫院牙科部主任梁錦榮醫師表示,雖然胎兒的「骨骼」發育必須仰賴母體提供的鈣作為原料。所以當母體鈣質攝取不足時,胎兒會轉向吸收母體的骨鈣作為成長的養分。故臨床上多會建議,懷孕婦女可多攝取富含鈣質與維生素D的食物,或依照醫師評估,額外補充鈣片,來確保體內鈣質的充足。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指的是骨鈣的部分。事實上,胎兒的牙齒發育早在萌發期時,就已發育完成,且發育完成後的牙齒不會參與體內鈣的代謝。所以,孕媽咪的牙齒問題,並非是因被胎兒「吸收」母體牙齒內的鈣質導致,而是和孕期間婦女朋友受到荷爾蒙變化、孕吐,以及飲食習慣改變等因素影響,進一步使口腔環境產生變化有關!

孕媽咪注意!孕期這3類口腔問題最常見,落實口腔清潔助預防

但究竟孕媽咪的口腔在懷孕期間會產生哪些改變呢?梁錦榮主任指出,臨床上懷孕婦女最常見的口腔問題主要以下列3大類型為大宗:

★類型1/牙周病、牙齦腫脹、流血

懷孕初期,母體為穩固胚胎發育,會大量的分泌雌激素與黃體素,而這類荷爾蒙相當容易增加人體內發炎反應的發生。除了過去就有輕微牙周病問題的朋友,容易因荷爾蒙的劇烈變化,而造成發炎反應加劇,使準媽咪對飲食中的冷熱酸甜滋味更加敏感外,如果,孕媽咪平時又沒有多加留意口腔清潔的重要性,使牙菌斑大量堆積,牙齦在牙垢、牙結石與細菌一起作用的刺激下,便容易讓牙周組織反覆發炎,導致牙齦腫脹發炎、充血發生;進而增加刷牙時牙齦流血的機率,嚴重者甚至可能因此形成牙齒周膜炎、妊娠期肉芽腫。且臨床門診也發現,有嚴重牙周病問題的孕媽咪,胎兒早產與體重過輕的機率也相對較高,嚴重性不容小覷!

★類型2/牙齒酸蝕、琺瑯質變薄

除了牙齦容易發炎外,由於許多孕媽咪在孕期間,常會有嚴重的害喜、孕吐,或是,胃酸逆流症狀,而這些問題都容易增加口腔的酸性。偏偏牙齒琺瑯質裡的牙本質在pH值6.5以下就容易溶解,因此妊娠期間婦女朋友,常會有牙齒酸蝕的問題。若琺瑯質長期被侵蝕、變薄,不但會讓牙齒表面逐漸失去光澤、變黃,更會讓牙齒對外在的冷熱變化、刺激更加敏感,甚至造成牙髓炎的發生。

★類型3/孕期口味改變、蛀牙率增

另外,有不少婦女在懷孕後,常會出現飲食習慣的改變,變得偏好酸性(蜜餞)或是高澱粉食物(勾芡食物、糕餅甜食等),這些飲食習慣都會導致口腔偏酸性、唾液變得較黏稠。倘若,孕媽咪進食後沒落實口腔清潔,使得牙菌斑和遺留在牙齒表面的食物糖分、殘渣相互作用,自然容易使牙齒脫鈣、提高齲齒(蛀牙)的發生機率。

輕忽口腔健康問題,恐增流產、早產風險 有生育計畫者應及早治療

除了針對孕媽咪常見的口腔問題類型及成因加以解說,梁錦榮主任也強調,由於孕婦口腔疾病中的細菌毒素,有可能經由人體血液循環系統,通過胎盤影響胎兒發育,甚至產生畸形或流產的風險!且臨床經驗也發現,懷孕頭3個月,以及孕程最後3個月,進行拔牙等口腔創傷性手術、治療,過程中所產生疼痛的刺激,也容易導致流產、早產的發生。

因此,為了避免胎兒受到孕婦牙疼、牙齒疾病的影響。梁錦榮主任建議,近期有懷孕、生育計畫的女性,最好在準備懷孕前,積極治療原先既有的牙齒相關疾病。並於孕前做一次徹底洗牙,清除口腔中的牙菌斑,來減少其對牙周的刺激,以預防妊娠期牙齦炎的發生。

【牙醫師小叮嚀】:

最後,梁錦榮主任也提到,有鑑於孕婦口腔保健對於母胎健康的重要性,健保局也增加了「懷孕期間婦女牙結石清除」項目,除了原先每6個月一次的免費口腔照護外;孕婦可以再多享1次牙結石清除(洗牙)服務,準媽媽們不妨可以多加利用(每次洗牙最短間隔為3個月)!

資料來源:https://top1health.com/Article/237/75142

你會用牙線清牙嗎?牙醫:這顆牙你一定沒清到(2019/05/02聯合報)

2019-05-02 13:45聯合報 記者修瑞瑩

隨著口腔保健的觀念提昇,不少人會用牙線清潔牙齒,但醫師提醒,牙線一定要用在牙齒上,而非牙肉,而且最後方的大臼齒,因為連著牙肉,很多人都以為不必清,事實上卻不是這樣。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牙科醫師徐政忠表示,牙線的正確使用方式是牙線貼著牙齒,呈現「C」字型,刮走牙齒表面的牙菌斑,所以一個牙縫要清兩次,分別貼著左右的牙齒,各刮一次。

他表示,很多人使用牙線錯誤,變成清牙肉而不是清牙縫,牙線進入牙縫後,直接卡在牙肉上,可能會造成牙肉的傷害,嚴重的甚至會引發牙周病,門診上看過病患全口牙縫的牙肉上都有牙線清過的痕跡,因為每天都用力把牙線卡在牙肉上,造成牙肉受傷, 久而久之牙肉纖維化與萎縮,適得其反。

還有很多人都以為整排牙齒最後一顆的大臼齒不必清,徐政忠表示,其實也是一樣要清,因為肉與牙齒之間有縫隙,不清很容易有牙菌斑滋生,所以很多人全口牙齒都保養的不錯,但都是大臼齒蛀牙。

他表示,可以拿著牙線,輕輕地卡進大臼齒與牙肉間的縫隙,一樣貼著牙齒,呈現C字型的刮清,可以減少蛀牙的機會。

資料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7266/3789253

影/每天刷牙好乾淨? 醫師點出三大NG潔牙法(2019/04/25聯合報)

2019-04-25 07:29聯合報 記者劉嘉韻

每個人每天都要刷牙,但你的刷牙方式對嗎?牙醫師臨床觀察,約有9成至9成5民眾,日常潔牙方式完全錯誤,不僅刷牙方式不對,就連使用牙線清潔的方式也錯誤。而清潔方式錯誤,不但可能造成牙齦炎等問題,甚至可能導致日後牙齦萎縮,甚至牙周病找上門。

「醫師,我每天都認真刷牙,也會用牙線潔牙,應該做得不錯吧!」牙醫師宋權指出,門診中常有病人自豪「每天認真刷牙」,但臨床觀察發現,其實高達90%至95%民眾使用錯誤方式刷牙。

★常見的 NG 刷牙、潔牙方式包括以下三種:

NG 1.上下左右用力刷,以為刷乾淨了

宋權指出,民眾常見的錯誤刷牙方式包括左右刷、上下刷、刷得太用力等等,甚至還有人刷個30秒就覺得「有刷了」,其實牙齦與牙根之間約有2mm的深度,稱為「牙周囊袋」,用餐之後的食物餐渣,會塞在牙周囊袋中。

因此正確刷牙方式,是要將牙刷傾斜45度角,讓刷毛進入牙齦裡面,並以繞圈方式、清清地將一顆顆牙齒清潔10次,並且刷完外側再刷內側,才能真正清潔口腔。

NG 2. 一根牙線棒清全口

不少民眾都有使用牙線棒的習慣,聽起似乎有做到潔牙的基本功,但多數民眾都是「一根牙線棒清全口」。宋權表示,這並不是正確作法,因為只使用一根牙線棒,會將前面清過牙縫中的細菌,再帶入隔壁的牙縫中,因此正確方式是使用牙線而不是牙線棒,使用清完前一個牙縫之後,要將牙線換到新的一段,繼續清下面的牙縫。

NG 3:牙線上上下下,以為有清乾淨

最常見的錯誤潔牙方式還包括「使用牙線上下清理」。宋權指出,多數民眾就算使用牙線,也是「下去又上來」,以為這樣就清乾淨了,其實很多食物殘差會進入牙齒根部,因此使用牙線,還需要再往牙齒根部左右兩側,向下深入牙齦中,才能將細小的食物殘渣完全清乾淨。

資料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7266/3775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