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 2017 年 6 月

植牙醫療糾紛多?手術導板精準定位可避免(2017/6/27 NOWnews)

2017/06/29 09:45

近幾年來,國人解決缺牙問題多以植牙為主要治療方案,植牙因此成為牙科治療項目的大宗。然而,根據醫改會統計,植牙的醫療糾紛占牙科三成比例之多,可見植牙的成功與否不單只是靠醫師的技術,術前仔細評估、手術過程精準、術後勤於照護等多管齊下,才能確保植牙治療的品質。

台中權泓牙醫師黃泓傑表示,現今植牙治療相當普及,民眾如遇缺牙問題,常尋求牙醫師進行植牙治療。不過另一方面,植牙失敗的案例也層出不窮,有些民眾花了大筆錢植牙,治療效果卻不如預期。

植牙成功與否的關鍵,其實在植體一開始植入時就決定成敗。根據醫學研究報告顯示,一旦植體放入的位置不當,不僅會造成往後的假牙製作不易,更容易出現斷裂或發炎等問題,這樣的植牙個案,日後難免會產生醫療糾紛。

事實上,植牙過程中,病患不自主的口腔小動作(如吞嚥口水、乾嘔反射、嘴巴張不夠等),都會影響植體放入的角度,即便只有1mm之差,只要位置不夠精準,植牙治療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黃泓傑醫師分析,由於要將植體放在有骨頭的位置,若患者的骨質硬度等條件不佳,就有可能發生深度不足、歪斜等問題。此外,植牙手術除了靠機器輔助判別位置外,也非常仰賴牙醫師的視覺判斷,若手術視野不佳,則容易造成植體植入位置不準確。如遇一次進行多顆植牙手術的情況,也很難精準掌握每個植體放入的平行角度。

值得提醒的是,因骨頭的位置被牙齦所遮蔽,若沒有將牙齦翻開,可能根本連骨頭位置都無法清楚檢視,因此容易對植體的位置有所誤判。當然,牙醫師沒有足夠的臨床經驗,對患者的治療狀況掌握不夠,也可能是造成植體放入位置不精準的因素之一。

黃泓傑醫師說,隨著微創手術的興起,植牙手術導板成為植牙成功的利器。目前3D電腦斷層掃描以及3D列印技術的發展,讓製作手術導板的技術、準確性也大幅度增加。手術導板能利用結合軟體、硬體設備的優點,預先在電腦模型上,為病患將植牙位置定位完畢。

黃泓傑醫師指出,透過植牙手術導板,可以清楚檢視病患的神經、血管、上顎竇等位置,協助醫生在手術中避免誤觸這些區域。同時能夠精準定位植牙位置,縮小手術傷口、加快復原力。更重要的是,即便是進行多顆植牙治療,手術導板也可以讓每顆植牙都處於正確位置,克服植牙歪斜狀況。

手術導板可針對不同病患客製化,為了提高植牙成功率,其實是較為理想的治療方式。黃泓傑醫師建議,民眾在接受植牙治療時,可藉由植牙手術導板精準定位,達到成功植牙的治療目標。

資料來源:http://times.hinet.net/news/20270743

老菸槍刷牙看見白斑點 竟是口腔癌! (2017/6/27自由時報)

2017-06-27 14:39

〔記者葉冠妤/新北報導〕39歲的老菸槍阿凱,菸齡20年左右,近1個月時間刷牙時發現口腔內有白斑點,且連續好幾天用牙刷刷也刷不到,經切片檢查後確認竟是口腔癌前期病變!

菸齡約20年的阿凱,由於從事的是業務工作,阿凱說,雖然他不吃檳榔,但抽菸、喝酒是他交際應酬的萬靈丹,日前刷牙時卻發現口腔內有白色斑點,連續幾天嘗試用牙刷也刷不掉,自己上網爬文後懷疑是口腔癌,但也不敢立刻求診,反而是之後到牙科洗牙時,由牙科醫師發現他有口腔黏膜白斑症,才轉介到耳鼻喉科做進一步切片確認。

衛福部台北醫院牙科主任李怡祥表示,據國健署最新公告,口腔癌為國人十大死因第5位、男性癌症死因第4位,而台灣嚼檳榔人口高達240萬人以上,男性罹患口腔率的比率較女性高出10.9位。李怡祥指出,罹患口腔癌的人有88%有嚼檳榔習慣,避免嚼食檳榔是杜絕口腔癌不可獲缺的關鍵方法。

李怡祥也特別強調,大家都以為只有嚼檳榔才會得口腔癌,雖然抽菸罹患口腔癌的機率確實是常人的18倍,但若是抽煙又嚼檳榔,罹癌機率則上升到89倍,再加上喝酒的話,機率更高達123倍。

衛福部台北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李家萱則表示,阿凱經切片確認為口腔癌前期病變,由於早期就發現,只透過雷射治療即可,加上定期回診追蹤,並戒掉抽菸習慣,已恢復健康。

資料來源: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113331

臉型不對襯?10項警訊揪出口腔癌(2017/6/27優活健康網)

日期:2017.06.27 ◎ 記者 徐平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抽菸是阿凱交際應酬的萬靈丹,某天他發現口腔內出現白色斑點,嘗試用牙刷卻怎麼也刷不掉,就醫後醫師發現阿凱有口腔黏膜白斑症,轉介由耳鼻喉科確認為早期口腔癌前期病變。所幸透過雷射治療,加上定期回診追蹤,阿凱也戒掉抽菸習慣,目前已恢復健康。
口腔癌不是只好發在嚼檳榔族群

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牙科主任李怡祥表示,根據國健署最新公告,口腔癌為國人十大死因第5位、男性癌症死因第4位。台灣嚼檳榔人口高達240萬人以上,男性罹患口腔率的比率較女性高出10.9位,李怡祥主任提醒,罹患口腔癌的人有88%有嚼檳榔習慣,避免嚼食檳榔是杜絕口腔癌的關鍵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口腔癌卻不是只好發在有嚼檳榔族群,也不是只有男性會罹患口腔癌,若有抽菸、嚼檳榔、飲酒習慣的民眾,都應該要隨時留意口腔健康狀態。

定期篩檢有效提升罹癌存活率

而罹患口腔癌的存活率,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效果明顯優於晚期,李怡祥主任建議符合國健署提供免費四大癌篩條件的民眾應定期篩檢,18歲原住民或30歲以上有吸菸或嚼檳榔者可至牙科或耳鼻喉科,透過兩年一次的免費口腔癌篩檢,定期為自己的健康把關,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提高治癒機會。若您發現口腔有下列10項警訊應儘速就醫檢查:

1) 逾2星期未癒合的口腔潰瘍。

2) 口腔或是頸部有硬塊出現,觸摸時不一定有疼痛。

3) 味覺遲鈍。

4) 口腔內有不明白斑或紅斑或是突起物出現。

5) 時常有不明原因的出血,通常不會疼痛。

6) 張口困難。

7) 舌頭運動受限,說話吞嚥咀嚼都有問題。

8) 下唇麻木。

9) 牙齒浮動易位。

10) 臉形左右兩邊不對稱。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44006

【壹週刊】不用怕牙矯正 撇步報你知(2017/6/26蘋果日報)

2017年06月26日06:22

牙齒長得好團結喔!想去診所給醫師矯正,但矯正的費用會不會過高?有沒有失敗的風險?到底做牙齒矯正有沒有什麼地方是要注意的,才不會耗費時間、金錢,結果卻和期望落差很大呢?
禾睿牙醫診所院長呂睿庭,建議民眾若要進行牙齒矯正,應注意這六大項:

一、事前問詳細
民眾需向醫師詳述牙齒哪裡有狀況,希望怎麼調整,若特別有指定的角度、牙齒排列的曲線及臉型的要求,建議可提供照片與醫師多討論,雙方擬定可預期達到的效果,再進行下一步的檢查。

二、檢測再評估
整牙前會要求患者拍攝牙齒X光片及作齒模分析,根據分析的結果,了解口腔與牙齒的情況,與患者說明療程的時間,及療程的費用,若患者可接受才開始進行矯正療程的安排。

三、牙患先處理
矯正治療前,要先治療包含蛀牙、牙周治療、根管治療等口腔問題,確保牙齒健康,避免因細菌藏在牙套中,影響牙齒健康,也延長矯正的療程時間。

四、要定期進廠
以傳統矯正治療療程,約一個月回診一次,若患者無於約定的看診時間回診,將會影響矯正器鬆脫等牙齒的問題,而延長矯正的時間。

五、療程要配合
醫師評估狀況後,與患者約定矯正的時間,拆除後仍須戴上維持器,以避免牙齒因慣型而移位、移動的狀況。

六、回診再追蹤
矯正結束後,約每半年回診追蹤一次,檢查牙齒是否有移位,或可否拆維持器,了解矯正後的狀況,及定期檢查牙齒的健康問題。

醫師呂睿庭提醒民眾,矯正前雙方須多溝通,並談妥預期效果要達到什麼程度,也可多詢問不同診所醫師的意見,才能避免矯正效果不滿意,而引發相關的醫療糾紛。(撰文:徐子倫)

資料來源: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70626/1146793/

牙疼忍一星期竟然「丟命」臉腫像氣球! 這3種牙疼別大意(2017/6/25東森健康雲)

2017/06/25 19:31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牙疼雖然難忍,但很多人始終覺得這是一件小事。然而,曾經有一名男子因為牙疼沒有及時治療,誘發縱隔炎,發高燒,臉腫得像顆氣球一樣,最後丟了性命。醫生提醒,儘管類似病例發生的機率較小,但也要重視,出現牙疼及牙齦紅腫等狀况的時候,最好還是及時就診。

上述發生於大陸江蘇揚州,根據當地媒體《現代快報》報導,來自湖北武漢的40多歲的男子周漢(化名),因為一顆蛀牙出現問題,疼痛得非常厲害,但他沒放在心上,以為疼幾天就好了,沒想到,4天後牙疼變得越來越嚴重,疼痛牙齒的周邊已經開始紅腫,有些發炎。

儘管牙疼持續數日,但為了省下一筆醫藥費,周漢還是強忍著又撐了一天,之後問題繼續惡化,牙齒的疼痛感及牙齦的腫脹程度越來越嚴重,他還發了高燒。周漢終於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立刻去醫院檢查,而這時候距離他第一次發現牙疼已經有一周的時間。

到醫院的時候,周漢的病情已經非常嚴重,就連頜面部都受到影響,並出現紅腫現象。醫生採取一系列措施,但醫生覺得奇怪的是,治療雖然局部緩解了周漢的牙疼,他身上的高燒卻一直無法控制。

周漢一開始是看的牙科,後來醫生感覺問題不對,考慮到病情可能進一步蔓延,於是將他轉入心胸外科。「我們發現他縱隔裡面有積液,已經嚴重發炎了。」揚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心胸外科主任醫師包陽指出,進一步檢查發現,周漢患有嚴重縱隔炎,這正是他高燒不退的原因。

雖然醫院採取措施進行挽救,遺憾的是,由於患者錯過最佳救治時間,縱隔周邊感染嚴重,已經發展成壞死性縱隔炎。在幾經搶救無果後,家屬選擇放棄治療,周漢也因此喪命。

包陽說,直接造成周漢死亡的是牙源性下行性壞死性縱隔炎,而釀出這一病情的罪魁禍首就是他口中那顆病牙。

包陽分析,人的身體內有3條比較重要的潛在間隙:氣管前間隙、椎前間隙、咽後間隙,這3條間隙都可通向位於兩片肺葉之間的縱隔。周漢因為牙齒出現狀况沒有及時處理,進而病變發炎,出現膿腫,之後牙齒周圍的膿腫病毒沿著咽後間隙及氣管前間隙一路下行到達縱隔,從而感染該區域。

包陽強調,牙齒、口腔內的膿腫除了可能沿間隙下行誘發縱隔炎之外,咽喉部位的膿腫一樣會誘發這一病症。他也藉此提醒,儘管類似病例發生機率較小,但也要重視,出現牙疼及牙齦紅腫等狀况的時候,最好還是及時就診。

而健康諮詢應用「愛問醫生」平台刊登一篇文章,也引述這個案例,探討牙疼的防治,撰文者是一名口腔科醫生。文章說,牙疼也就是牙痛,是口腔科牙齒疾病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很多牙病能引起牙痛,常見的有齲齒、急性牙髓炎、慢性牙髓炎、牙周炎、牙齦炎等。

文章指出,這些牙病大部分都是由於不注意口腔衛生,牙齒受到牙齒周圍食物殘渣、細菌等物結成的軟質的牙垢和硬質的牙石所致的長期刺激,以及不正確的刷牙習慣、維生素缺乏等原因所造成。

牙痛的特點表現為以牙痛為主,牙齦腫脹、咀嚼困難、口渴口臭或時痛時止,遇冷熱刺激痛、面頰部腫脹等。牙齦鮮紅或紫紅、腫脹、鬆軟,有時齦緣有糜爛或肉芽組織增生外翻,刷牙或吃東西時牙齦易出血,但一般無自發性出血,患者無明顯的自覺症狀,有時可有發癢或發脹感。

那麽牙疼的時候,可以怎麼舒緩?文章建議,一般情况下用鹽水漱口成效比較明顯,也可以用濕冷的毛巾或冰塊接近牙疼的部位,如果真的是很疼,沒辦法了才建議吃止痛藥。不過,文章也強調,牙疼的治療的根本,還是建議患者們直接到醫院就診,由牙醫診斷最好。

另外,《家庭醫生在線》也曾經報導,有3種牙痛千萬不能忍:

1.遇冷就疼
有人吃冷飲時牙齒就會鑽心痛,這表明牙齒對冷敏感,如果痛感持續5至10秒就消失,說明問題不嚴重,但需要使用抗敏感牙膏,但如果痛感持續不消退,就可能是牙齦出了問題。

2.牙齦腫痛
牙齦腫痛有時可能是小小的骨頭渣卡在牙縫間,刺激牙齦發炎所致。牙齦受到感染發炎也可能引起腫痛,該部位含有血管、結締組織以及神經,較為敏感。

3.一嚼東西就疼
咀嚼時牙痛可能是牙齒出現裂縫,不可輕視,建議去看牙醫。這在一定程度上要歸咎於對牙齒過度清潔,例如刷牙次數、使用牙線次數多,刷牙時間長、力度大等,日復一日,對牙齒表面造成的磨損就可能造成牙裂。另外,咀嚼時咬合力度過大、牙齦感染等,也需要及時看牙醫。

資料來源:http://health.ettoday.net/news/952290

植牙低於行情價 便宜植牙恐隱藏手術失敗風險(2017/6/16 NOWNews)

記者楊晴煦/台北報導 2017.06.16 / 14:19

患者安小姐因受缺牙所苦,於住家附近的牙醫診所進行植牙,花費5萬元,由於價位低於一般行情價,讓她有撿到便宜的小確幸;沒想到幾周過去,發現牙齦發黑、牙肉萎縮,甚至牙齒縫隙變大、感覺快要鬆脫,讓她好崩潰。

禾睿牙醫診所院長呂睿庭醫師表示,植牙手術的術前評估格外重要,以安小姐的例子,牙齦發黑,疑似植牙手術失敗,恐怕源於植體置入不成功,以及口腔骨頭狀況不理想所造成。呂醫師替安小姐重新評估植牙風險與程序,運用雷射設備,在手術過程中減少流血量及疼痛,且雷射能達到滅菌、麻醉、切割及縫合的作用,加速傷口癒合。

由於植牙需要依骨頭現狀,調整植入位置,所以口腔中的植體是依循骨頭多寡及疏密度,而有傾斜不正的狀況,此時假牙的咬合設計顯得更重要,否則植體成功,也會於2至3年內因咬合不正而宣告植牙失敗。呂睿庭醫師建議患者,應選擇有全口重建臨床經驗的醫師,才能降低植牙失敗的風險。

此外,台灣社會邁入高齡化,醫療議題更受到民眾重視,過去植牙手術評估,醫師只能依照X光判斷牙骨床厚度,倘若稍有判讀錯誤,造成疏失的機率就會增加,甚至鑽洞時容易鑽穿到鼻竇腔,非常危險。呂睿庭醫師說明,目前許多牙科診所已使用3D電腦斷層,不僅可以清楚顯示病患口腔影像,連牙齒受損程度或骨床受創情形,都能一目了然。

呂睿庭醫師指出,長期缺牙不僅進食不便、講話漏風,張口說話也不美觀,更會造成整體口腔問題嚴重,久之將導致臉型不對稱、剩餘牙齒位移、牙骨萎縮等。此外,民眾最關心的問題是,植牙費用不便宜,又能夠撐多久?原則上,植牙成功,靠的是醫師技術,後續則靠患者個人的保養維護,餐後刷牙、定期回診洗牙,做好口腔保健,才是延續牙齒健康的不二法門。

民眾若缺牙,選擇植牙會比裝假牙、牙橋更好。呂睿庭醫師提醒,避免植牙後骨萎縮,患者一定要選擇專業、植牙臨床經驗豐富的牙醫師,並且在術前與醫師詳細溝通確認,避免術後狀況百出,也切勿貪小便宜或被「一日植牙」、「快速植牙」的文宣影響,細心與耐心能夠降低醫療糾紛,也是打造完美口腔關鍵的一步。

資料來源:http://www.nownews.com/n/2017/06/16/2564530